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

2017-08-24 10:38蒋春梅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培养语文

摘 要:语文教学有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入理引导、作文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情感,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学生;培养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以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挖掘学生情感因素,完善他们的思想意识,规范他们的人格。这一切是通过语文课自身的特点来实现的,任何灌输和说教都不能代替。纵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这些都是语文课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师生情感对流,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我的体会是:创设各种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中体验生活,在写作中感受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状态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某种道理或知识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被对方所接受。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置就是把学生引入情感氛围的有效途径。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它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写导语切入的效果。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的导语设置创设了一个洋溢着生机的春的氛围,把学生带入了对春的赞美的情感

世界。

二、引导学生入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一般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无论老师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某个层面。我们不能随意让学生去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而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明确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应该从文章中汲取什么,使学生的认识能够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记”,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道出自己的拳拳心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对于这一政治理想,学生的认识却不一致,尤其是对这一理想对现实中的我们有没有教育意义更是看法不同。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封建社会能有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这种理想不可信,他们还把现实生活中当官的一些腐败现象作为依据,认为当官的都是为自己,何况一个封建官吏。作者的理想是为了他那个阶级,是为了皇帝,而皇帝始终是压迫百姓的,正如张养浩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作者作为一名官吏,他为的是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些认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入理,从文章的主旨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告诉学生作者这一理想固然带有“忧君”的成分,但是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美德是很了不起的,也正是当今社会应当弘扬的,作为学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如果我们都有作者那样的思想境界,还怕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消除吗?此时学生已被作者的这种奉献感染了。所以必要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入理的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文章思想内涵,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文章情感的升华而升华,从而也使自身的思想素质得到升华。

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情感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课文知识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大学校中,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走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感悟人生之真谛,知识之可贵,世界之精彩。

所以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语文的力量。如在《马说》的教学过程中,在渗透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之情后,创设了“作者认为‘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引用自己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如毛遂自荐、现实中一些生动的求职故事)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激烈的辩论,从而深刻领悟到人才在社会竞争中应具备的条件。再如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在学生领悟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后,提出“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例,尤其是学习上的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大事面前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的则认为“悲”“喜”乃人之常情,但不是人的最高境界,人在河邊走容易湿鞋,人是容易环境化的;有的认为喜可以激发斗志,悲可以反思过失;有的认为喜不能洋洋得意,悲不能灰心丧志;也有的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我们应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生各抒己见,最终没有一个定论,也无需一个定论。因为他们已完全领会到这句话的情感深意了,而且能够把语文生活化,同时又能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语文问题来分析,并加以解决。endprint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好问题,是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关键。所以语文教学要创造有利于学习语文的各种问题情境,站在语文应用的高度,把“身边的语文”引进课堂,把实际问题语文化,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情感。

四、指导作文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又一重要教学环节

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干瘪的弊病。如我在教完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后,要求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虚构了一个母亲深夜背自己上医院的故事,没有真情实感,缺少感人之处。究其原因与现在学生的特点有关,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许多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固执任性。他们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的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應有的热情,所以写成的文章不疼不痒、干涩生硬。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文章的基础是生活,人的情感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学生应多发现、积累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人、物、事,从而感悟生活,激发自己的情感。其次,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如通过写日记和周记的形式,把生活的点滴收集起来,并在收集的过程中酝酿、激发自己的情感,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再次,还应要求学生注重情感的表现。学生的一篇作文,就如同老师的一堂课,学生在写人叙事中需渗透自己的情感,也需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语言“启发”读者明白自己的感情,还需在文章中深化自己的情感,使文章不再“冷漠无情”。这样学生在作文的训练过程中达到了情感的培养,就能够写出感情充沛的文章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情感素养。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正如列宁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情感教学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情感的渗透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学会学习知识,更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陈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7(5).

[2]王培.浅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7(7).

[3]卜慧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4).

[4]王玉环.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16(23).

[5]窦爱侠.情感教育:教育本体的回归[J].吉林教育,2010(5).

[6]马春芳.试论情感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商业故事,2016(28).

作者简介:蒋春梅(1981.3—),女,汉族,广西南宁,就职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培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