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玲
一、课标要求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的情景列举事例,归纳出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2.通过对比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培养求同求异思维,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并学会评价人的价值。初步具有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
3.通过材料分析,提高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归纳概括价 值观的导向作用,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四、教学难点
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1.導入新课
创设情境:假如你要乘火车到海南岛的鹦哥岭旅行三天,你的背包里需要带什么物品?(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答案板书备用)
(设计意图: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师归纳: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这些事物价值大小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什么是价值?什么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讲授新课
环节一:价值与人的价值
(1)根据学生对假如你要外出旅行,你需要带什么物品的回答,由学生分析理由并试着概括什么是价值。
物品→人的需要(是一种关系)
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提出问题:
假如你的旅行允许你带2个同伴(医生、导游、司机、摄像师、游戏玩家)你会选择谁?说明理由。
(3)什么是人的价值?(人→人的需要)
(4)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上课用的电脑、粉笔,它能满足我们上课的需要,那它在满足我们需要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变化?
(物的价值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价值的享受者)人在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的同时会怎样?
讨论:
(1)能否以索取来衡量人的价值?
(2)普通人的人生有无价值,为什么?你能列举出生活中人的价值的典型事例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培养求同求异思维,通过讨论举例,进一步理解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会评价人的价值。)
教师归纳: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利用事物,并形成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价值观。
那什么是价值观呢?能不能根据世界观的定义,给价值观下一个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结论。)
过渡价值观是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说明价值观属于哪一
领域?
(学生回答:社会意识)
我们知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那价值观呢?那它发挥着什么样的反作用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进行分析。
环节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展示材料: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生物物种宝库,是海南岛的生态核心,其森林与地形地貌一道影响着海南岛的气候。2007年以来,先后有27名大学生他们放弃了城市安逸、便捷、光鲜亮丽的生活,来到深山当中实现他们的理想。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也给了这群年轻人实现理想的平台,他们在这里不断地发现新物种;多次在国际专业性刊物上发表论文。
他们除了日常科研工作之外,还带领、帮助周边村民致富,让他们自愿放下猎枪,从向大山索取到自觉管护森林。经过五年极为艰苦的丛林调查,重建了保护区工作站,并且提高了当地的生态水平。
鹦哥岭青年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生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讨论:
(1)你如何看待大学生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对他们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
(2)大学生来了之后,当地村民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观念分别会导致什么结果?(设计意图:培养和锻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分析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总结: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