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杨
摘 要:高中数学知识繁杂,需要理解和运用的知识也很多,许多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很难,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一上数学课就恐惧、厌倦,学生的状态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导致数学课堂有效性极低。新课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教学。那教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下面的内容会做出简要解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高效学习;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系统学习。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效学习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顾及学生是否对所讲解的知识感兴趣,充满激情地给学生讲解知识,但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态度消极,甚至昏昏欲睡,课堂有效性极低,教师忽略了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和教师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快乐中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例如杯子、粉笔盒等,因为这节内容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仅凭自己的想象不能很好地学习本节内容,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中有效学习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什么、以什么方式学习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有效性极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己决定在课堂上学什么知识,以什么方式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在主动中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直线的方程”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对直线的方程进行探究,根据前一节学习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内容,结合所学的方程知识,学生有能力探索出直线方程y=kx+b,并对其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让学生主动学习。
三、举办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学习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外,很少举办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教学方式极其单一,学生的注意力无法被吸引,思维也无法得到激活,只是学会了表面内容,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攻克不了,课堂有效性很低,教师忽略了数学活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适当举办数学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路更活跃,在竞争中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解三角形”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出几道三角形的题目让学生解答,看哪个同学解答得又快又准,获得第一名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数学光盘、数学课外书籍等,题目涉及求三角形的角、边等不同类型,在竞赛中学生努力搜索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题目中,每个学生都想超过其他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学习。
四、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效学习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独立学习,认为独立学习可以静心思考所学习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升华,独立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总是独立学习会消磨耐性、限制思维,达不到数学学习的目标,课堂效率很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毫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计较对错,还可以汲取其他学生思维上的优点,弥补自己思维上的不足,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在合作中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数列”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数列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问题的灵活性也比较大,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自己对数列的认识和学习方式展示在其他学生面前,也可以通过倾听其他学生的见解完善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中有效学习。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策略;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要因为自身水平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找到更多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田俊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6(30).
[2]何拥军.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