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齐超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常因各种问题处理不当而带来一些预料不到的后果。所以在数学课中对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纠错中提高更快,所以这也是更有效的组织教学,可以让学生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变错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变错为宝”是指当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予以纠正,而是抓住错误成因,挖掘错误的价值,巧妙利用错误,灵活地将错误作为一种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
例如,分式■+■计算出现错误。
解:■+■=2a-(a+3)=2a-a-3=a-3
学生在化简分式时,对分式中的分母用解方程中的去分母的方法去掉,教学中如果只是分析错误出现在什么地方,不能用解方程去分母的方法去掉分母,那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纠错。如果从数学学科这个大系统上认识这个错误,就能将该错误开发成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么就变成一种智慧型纠错。
二、纠错释疑,置陷阱为机智
这里所说的纠错释疑,是指在学习的疑点、难点上,教师巧设“陷阱”,让学生出现一些含有合理成分的错误后,再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合理的地方,从错误中引出正确解法,以达到目的。
例如,解分式方程要验根,这是初中学习中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尽管老师多次强调,但是在具体解某一分式方程时,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忘记验根。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受解整式方程不需要验根的思维定式影响;二是教师在教学这个问题时,对验根的必要性揭示得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1.故设陷阱
要求学生解方程■=■-1,由于学生有了解分式方程的经验,学生解完后得到x=2,我们故设了x=2这个陷阱。
2.发现问题
对于解出的结果,有一部分同学会把x=2代入方程,使得方程两边的分母都为0,没有意义,从而出现了运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错误”的一面,激起学生的思考,是变形、计算错误,还是策略、方法错了?是思维的方向出现了问题,还是思维的缜密性出了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加深印象。
3.分析错因
在上述营造的思维场景中,学生对“为什么解分母中不含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变形、计算没有发生错误的前提下不需要验根,而在解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分式方程时,即使变形、计算正确,但是还必须验根”存有疑惑,这时教师就要有理有据地分析增根产生的原因,以释放数学讲究推理的教育价值。
三、课后纠错,查漏补缺
1.树立纠错意识,使学生乐于纠错
自主纠错意识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主要靠老师的引导来唤醒。以前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订正错题,但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并未提高多少,不该错的还是错了,于是思考策略,引导学生纠错。例如,要求学生10分钟内订正完,然后再批改、打分数、加分,使学生对比前后分数差,理解纠错的意义,主动纠错。
2.鼓励坚持,从“三分热度”变成“日常习惯”
想要将纠错行为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其关键在于鼓励他们保持纠错的内驱力。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一般不会换人,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鼓励他完成纠错,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树立了其自主纠错的信心。又如,我们进行了纠错比赛,激发学生纠错的积极性。每周把纠错认真的学生名单记下来,大力表扬。鼓励其纠错热情,让学生坚持下去,逐渐养成纠错的习惯。
3.传授纠错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纠错
纠错方法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在课上、课后以及倾听中、自查中提升,课堂中的纠错上文进行了详细介绍,要注重的其实是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其中。
学生解题错误可概括为三大原因:知识性错误、计算性错误、情商性错误。老师要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提升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低效的订正。
四、落实纠错的行动,使学生在纠错中提升能力
错题天天清,引导及时订正。老师要做到课堂上解决易错的问题与知识点,分层布置课后作业,优等生自己找错,中等生提示找错,学困生面批改错。注重整理反思,整理学生错题,形成教师的错题集。激励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纠错的积极性。
錯题汇集周周清,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当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做这件事时,学生必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卜以楼.“融错”的三种策略[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12).
[2]梁巧丽.浅谈中学生数学纠错能力培养[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