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长春
摘 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从对物理知识的初步印象开始。如何将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让他们产生持续探究的兴趣与动力,知识的导入非常重要。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巧妙引入;高效课堂;方法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对看起来复杂而枯燥的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知识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太重要了。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学生对于那些直观的、新异的、形象的、多样化的手段或者是“刺激物”会格外注意,因为它们最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某个“兴奋点”,并因此产生积极的情绪。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格外注重知识的导入。巧妙的导入,可谓是打开通往高效物理课堂的第一道门,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对“多样化”的导入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直接引入
在教学中,简洁也是一门艺术。知识的引入也是如此,通过精练语言,明确简短、开门见山地直接将知识要点罗列出来,未尝不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心生紧迫感的有效方法。如,在学“电磁感应”
时:“我们都知道磁场存在于电流周围,那它是否能产生电流呢?今天我们要探究的主题就是‘电流与磁场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阐明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没有多余的语言,也没有华丽的形式,但给学生的感觉却是一目了然。而在讲“光的反射”时,学生在对燃烧的蜡烛、接通电源的电灯、表面光滑的金属、棉花等实物进行观察之后,教师直切主题:“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蜡烛和电灯的光,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发光体,但像棉花、金属这些物体本身不会发光我们同样能看到,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物体将光反射到了我们眼中,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光的反射”。
二、设疑引入
从实践中发现,完全陌生与完全熟悉的知识都不会让学生有兴趣继续深入,只有对那些有所了解但又心存质疑的问题,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心理。所以,教师在导入新知时,可以有意地为学生设置一点小障碍,制造一点小悬念,用问题情境引人入胜。如,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木块与铁同时放入水中,木块飘浮在水上但铁却会沉入水下”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木头比铁轻,这时教师马上反问:“既然是这样,轮船有万吨钢铁那么重,怎么还会在水上飘浮而不下沉呢?”这一问使学生突然沉默下来,与之前的肯定回答有了强烈的反差,很多学生好像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但显然也有很多学生对这个难题充满了兴
趣。而在讲到“蒸发”时,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始了这节课:“同学们都知道被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后的物体都会变热,但有没有被太阳晒过之后反而变凉的事情?有人就遇到了这样奇怪的事情。在巴尔干岛一位探险家被太阳晒的嗓子冒烟,这时一位妇女头顶瓦罐走来,他乞求这名妇女能不能给他一杯凉凉的牛奶解解渴,却看到这名妇女将瓦罐取下,然后用湿毛巾层层将瓦罐包起来让太阳曝晒,并美其名为冲凉。当时这名探险家惊呆了,但转念一想却又会心一笑,大家想到了其中有什么奥秘了吗?”从一个故事引发了一个疑问,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对于接下来的探究教师已经不用再担心学生会淡漠处之了。
三、实例引入
物理知识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总能够在生活的点滴之处与它“相遇”,物理可谓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但显然他们并不擅于捕捉这些与物理相关的生活案例,并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了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例作为一节物理课的开端,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小事作为引课,帮助学生放下“物理难学”的偏见和压力,让他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物理,相信这比任何语言都更具吸引力。
如,在讲“摩擦力”时,在切入正题之前,先让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将课本与课本逐页交叉重叠起来,然后将一本书边缘提起后,结果怎么样?另一本书也被相应提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当这个现实存在的情景摆在面前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是不是可以尝试用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一现象,随之引出“摩擦力”的概念。那么摩擦力到底是什么?教師继续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去感知体验:将手平放于桌面上,用力拉或者是推,保持手不动或者使手运动,两种不同情况下是否都感受到了有一个力在阻碍手的运动?同样的,将手平放于桌面上不动,是否感受到有一个力在阻碍手的动手?指导学生分别完成这三个小实验,去感受体验摩擦力的存在与作用。
巧妙的引入,不但可以将知识有效地架构起来,还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物理、接纳物理,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在自然的过渡中进入教育者预设的轨道上来,成为一节高效物理课最恰当、最自然也是最精彩的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宋韧绵.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初中物理的趣味性[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3):90.
[2]汪和平.如何巧妙运用初中物理新课的导入技巧[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3(1):12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