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学切入点解读

2017-08-24 08:16刘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张承志诗化戈壁

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汉家寨》描写了作者在新疆旷野中漫行的经历,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作者把自然的风物和人文景象集中在文中,把悠远的历史和现实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汉家寨》语言继承了张承志散文诗化品格与多语混融、写意化叙述与主体化抒情的结合的特色。在阅读上、教学上都有有一定的难度。为准确把握《汉家寨》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诗化的语言特色,就要选择好教学切入点。反复出现的“铁色”一词,是本篇文章较佳的教学切入点。

铁色,铁矿石、生铁、锈铁的颜色,是一种粗犷、冰冷、缺乏生气、倔强、坚毅的意象。文章用含铁的的词语如“铁色”、“铁灰色”、“铁渣堆”、“铁石”写景抒情有六处,“铁色”出现了三处。

铁色的景,铁色的历史,铁色的心理感受。抓住了“铁色”,就抓住了文章的魂。

景是铁色的。文章写了大西北天山戈壁深处特有的景致。远处有“雄伟的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近处的“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岩石是酥碎的红土,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那些迷幻的景色,“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镕成银色”,“风蚀的痕迹像刀割的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这些景物尽显西北戈壁,汉家寨的苍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作者的抒情达意在做铺垫。

历史是铁色的。汉家寨的历史是凝重的,是同边关、大漠、防御同根生的。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无不显示它阅尽人间沧桑的经历。“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社会,被历史所抛弃,但他仍然倔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某些东西;当初戍守边关的将士早已作古,戍边守国的念想却早已嵌入子孙的骨髓,留下的是铁色的坚毅,铁色的固守。可以这么说,汉家寨就是一部拒绝退却,拒绝同化,倔强到底戍边史。理解了这一段历史,作者的抒情,文章的魂,就呼之欲出。作者在荒凉大西北如朝圣般的经历,那洗礼般的感受,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感情是铁色的。雕塑般的边民,苍凉的汉家寨,空旷的大戈壁,凝重的历史,作者的感情是“铁灰色的”,是沉重的:“恐怖”“死寂”“单调”“静默”“阴凉”“空旷宁寂”“渺小”“徒劳”“憔悴衰老”等。这些感觉意识,来源于戈壁滩的荒凉,并与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相互映照。作者的感觉意识随着与汉家寨相关的意象的更多出现,“负面”的情感得以逐步的升华,并生发出坚韧不拔的心灵追求。

面对滔滔江水,人们或许会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但面对黄沙漫漫,戈壁纵横,怪石林立,寸草不生,辽远空寂,荒芜苍凉,残酷到极致的阔大景象,整个人显得何其渺小,渺小到意识存在毫无意义,“渺小到连悲哀都是徒劳”(张承志)。

然后就是极具震撼力的两个字:“坚守。”汉家寨的人在三百里空山绝谷,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坚守了1000多年,他们到底是赖何为生的?为何要坚守?中间有没有过离开?如果有,什么原因让他们又回到这个荒凉、偏僻、贫瘠、毫无生气的地方?所有的事情,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我们只知道一件事:他们最终坚守了下来,并且还要坚守下去。这到底是经历痛苦挣扎后的无奈的认命,还是对根的执着坚守,我们同样不可知。但不管怎样,他们的精神意志带给人的震撼是一样的。其实带给人震撼的又岂是汉家寨的人们?

铁色情感的拓展。“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坚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的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的坚守,“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坚守,“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坚守,“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坚守。他们因为他们的坚守流传后世。而世间,芸芸众生,哪一个人没有过坚守?

從“铁色”入手,《汉家寨》所蕴涵的沉重的历史背景,所要阐述的思想内涵,“汉家寨”的象征意义、“性格特点”,人物(老汉,女孩,我)的象征意义,写意化叙述与主体化抒情的写作特点,诗化品格与多语混融的语言特色,就会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王嘉良.中国现当代文学(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黄发有.诗化品格与多语混融—张承志小说的语言风格[J].回族研究,2009(4):108-112

刘锋,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张承志诗化戈壁
戈壁里的水波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月夜戈壁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更正
戈壁深处“战味浓”
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
关于《张承志文学年谱》的订正启事
精神的长旅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