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相关学科有何区别

2017-08-24 02:31杨雪姣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规律总结和意义阐释的理论性学科。它与一般音乐美学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也不能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来代替自身的建设。作为美学,它在规律揭示方面天然地具有不周全性,并着重以意义阐释作为自己的学术方法。它是建立在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资源,借鉴西方美学的学理系统,并引入文化学的维度进行深度阐释。这个工作对于当前中国音乐的创作、欣赏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界定“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本身,就是它的特殊性,比如它的性质、它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方法等。但是在这里,我不想按照一般的音乐美学概论或者是其他课首先有的绪论,来正面介绍该学科的性质、对象、方法等问题。我想采用和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比较的途径,来摸一摸“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和一般音乐美学相比,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所谓一般音乐美学,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美学基础”或“音乐美学原理”。与这样的一门学科相比,它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一般的音乐美学是一个共性的音乐美学,而其他的,比如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个特殊性的音乐美学,它们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意味着一般音乐美学是在抽象的、高层次的层面上进行的,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在一个比较具体化的层面上进行的。我们都知道哲学概念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它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体现着共性。我们往往也以此来解释“一般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其实在音乐美学界,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指出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音乐美学”实际上只是西方近现代音乐美学,甚至还不包含现代音乐现象的美学,它主要是指17、18世纪以来由职业作曲家所创作、职业演奏家所演奏、在欧洲发生的一些音乐文化现象的美学。这种音乐美学主要研究他们的创作、演奏、欣赏等等一系列环节的规律或原则,无论是黑格尔,还是汉斯立克,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针对这些,在这样的层面上进行理论总结、理论陈述。如果我们再将其下放到欧洲本土,欧洲本土也有其民间音乐,他们实际上连自身的民间音乐也不包含在内。除非我们能够承认,西方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这样一种共性写作的音乐是一种普遍的音乐,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承认,研究它的这样一种音乐美学是一种普遍的音乐美学。实际上,西方近现代共性写作的音乐,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欧洲文化整体当中,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层面,在欧洲文化当中,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仍然多样存在。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地球上所有的音乐都是民族音乐,都是特定文化的音乐,而不是哪一个是普遍性的音乐,哪一个是特殊性的音乐。那么,和“一般音乐美学”相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也是这样,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现象、形态、活动本身的一种美学理论,从地位和性质上来说,与研究其他音乐现象应该是等价的,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存在哪一个具有普遍性,哪一个具有特殊性。这两者之间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是个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两种不同地域音乐之间的关系,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一点,我认为有些问题就自然会清楚了,有些现象也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用西方的音乐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是非常吃力的?原因就是我们在用另外一把锁的钥匙来开这一把锁,结果当然打不开。所以,与“一般音乐美学”相比,这两者应该是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而并不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不是说“一般的音乐美学”是普遍、抽象的理论,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只是它的一个具体化。具体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要遵循共性的一切原则和规范,但是个性和个性的关系却可以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自遵循自己的游戏规则,两种游戏规则在各自的界面中都有效,但是互相之间一置换就都变得无效了。

一、结语

传统是一座大山,我们越过这座山、征服这座山,经过充分解读、深刻理解后再进行自己的创造,才会是高度有效的,也才可能是有高度生命力的。这个问题时间可以见证,我们现在创作的作品过了五十年后再看,仍然流传的还有几首?有些作品可能三、五年就过去了,但象《流水》《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可能永远都为人们所欣赏、所铭记。音乐是所有人的艺术,不是艺术家的艺术,也不是学者、专家的艺术,它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要想让中国音乐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不能不对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有一个大的突破,否则,它就可能成为一个瓶颈,其他方面可能都发展得很好,就是在这个地方卡住了,使得整体难以得到大的发展。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只有组成桶的木板都一样高,这个桶才能装满水,只要有一块板矮了,水就会从它那里流出来,桶里的水也就永远装不满。就我们现在的音乐文化来说,传统音乐美学就是那块短了的木板。本文的目的,便是希望学术界的同行能够多关注一点“中国传统音樂美学”,并有更多的人加入建设者的行列,能够使这块板慢慢地延伸上去,使中国音乐这个“桶”能够装满水。

参考文献:

[1]公孙尼子.乐记[A].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C].1961(内部使用).

[2]司马迁.史记·乐书[A].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 辑[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嵇康.声无哀乐论[A].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杨雪姣(1991-),女,汉,山东聊城,艺术硕士,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声乐。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