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摘 要]众所周知,智障学生智力低下,动手能力、认知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陶艺教学是动手、想象、观察共同发展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有重要影响。但是陶艺教学在培智学校的发展历程短,仍需进行大量的探索,在探索中,对学生创新意識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须坚持的。在宽泛的陶艺教学中,用真诚的的投入,良好的技法,有趣的题材,适当的协助来构建我们的陶艺课堂,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育德于陶文化制作中。
[关键词]培智学生;陶艺;学习兴趣;积极性
培智学生思维缺乏深刻性、灵活性,语言有障碍,动手能力受局限。陶艺的制作与欣赏对培智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对智力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训练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
在陶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我们借助这些方法才能将陶艺课在培智学生中有效的开展下去。
一、正确挑选合适的陶艺制作内容
1.培智学生在智力差,认知能力低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与正常的学生都有差距,接受能力较差,因此老师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题材,以最简单、最易接受的内容为起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在陶艺教学过程中,选择学校单元主题内容的相关物品,进行制作,能有效的降低制作的难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制作积极性。例如:在《美丽的冬天》这一单元中,语文课学习了冬天的特征,冬天的物品;劳技课课学习了扫雪;美术课学习了剪雪花等内容,学生对冬天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陶艺课,我根据情况,设计了《可爱的雪人》一课,学生们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完成的作品非常生动、形象。让培智学生迅速掌握简单的制作技巧。根据单元主题教学内容选择制作题材,能将获得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有利于学生接受学习。
2.结合重要节日契机,选择制作内容。生活题材容易被智障学生接受,尤其是一些注意力、认知能力较差的孩子。根据节日选择制作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如:圣诞节前夕,制作盘泥条《圣诞树》;母亲节,制作泥板成型《杯子》等
二、 充分发挥直观演示作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比较直观、形象,制作过程胆小,没有连贯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几乎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充分利用教师示范环节,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培智学生想象力差,动手制作能力。示范将制作步骤详细的展示出来,降低学生制作难度,教师的示范尤其重要。比如《泥球成型花盆》一课中,我准备了相应图形的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运动觉,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了解花盆的外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各种形状的名称。再由教师进行示范制作泥鳅花盆的方法:取泥、做底、团泥球,粘泥球、做装饰。教师制作完成再由学生制作。既遵循了直观认识先于概念的学习规律,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成品的陶艺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陶艺作品能带给学生成就感,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好奇、开心不言而喻。但是作品仅仅摆放在置物架上,仅仅发挥了它的观赏性,时间一久,成就感就没那么强烈了。发挥成品的作用,利用陶艺作品设计有意思的活动。能更好的发挥陶艺魅力。比如:泥球成型花盆出窑以后,我设计了一节陶艺延伸课,栽种《多肉植物》,可爱的多肉栽种在自己制作的花盆里,将花盆赋予生命力。学生每天观察自己的多肉的成长,有的开花了,有的发出新芽了,陶艺花盆有了新的生命力。开展义卖,将学生的陶艺作品,利用家长开放日的契机,进行义卖。学生可以利用所得收入购买喜欢的物品,每次活动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四、及时鼓励表扬,强化陶艺制作积极性
培智学生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学生身体残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缺陷的补偿。培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他们更多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而学习,激励手段的应用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点。陶艺课,要及时抓住学生在制作中的闪光点,使用积极语言“你做的真好” “哇,好棒” “太生动了”等,帮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会欣赏自我,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树立“我能行,我会干”的思想意识。
由于陶艺教学在培智学校才刚刚起步,以后还会存在很多问题,作为老师承担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带领学生掌握陶艺制作的方法,而且还要让培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学到的方法创造自己的作品,创作出更大胆、富有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