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
[摘 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遵循心理学的原理,以审美心理发展为核心,探讨幼师钢琴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育;心理学;审美心理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機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蕰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而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则更显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现代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要真正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必须学习一门乐器;而钢琴为固定音高,音域最广(88键),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乐器,故称乐器之王。学习乐器,若有条件,最好学习钢琴。
那么,幼师的钢琴教学,则在各种钢琴教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与目的。它既不同于专业的钢琴教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业余钢琴教学。以往,幼师钢琴教学大多以专业钢琴教学标准降低的模式,偏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趣味及审美心理发展等其它方面的培养。这样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技能不高(因其起步晚,学习内容不专业),音乐感悟力也较欠缺,使其落入一种尴尬境地。比上不足,比下无余,其境可叹!
那么,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在我个人的钢琴教学实践中,我转换一下教学思路:在培养学生技巧、技能的同时,也更重视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幼师学的钢琴技能,普遍只用教到相当车尔尼849练习曲后期的难度就可以流畅弹奏幼儿园的歌曲了。
而对于审美心理发展则应视为幼师钢琴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倍加重视。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审美心理发展,按心理学可分为四个层次:能力、情感、趣味、人格。以下分别就这四个层次进一步说明。
一、钢琴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① 对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及演奏技巧是最基本的教学目的。演奏技巧无外乎连奏、断奏、双音、和弦、八度奏法等等,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技巧的初中级难度的乐曲就足以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应付自如了。除此之外,还应掌握视谱的能力及一些分析乐曲结构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就等于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打磨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仅仅是拿到了钥匙。这样,学生就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自学或为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了上述音乐技能与技巧的能力的培养外,钢琴教学还应侧重对学生注意的品质的能力提高进行培养。“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就叫注意。”②许多人在学琴之前,注意的品质不是很高,而在学琴之后都有所提高。这是因为钢琴练习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而注意品质不高就会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出现错音、漏音,甚至中断。这样就强迫练习者集中注意力,减少错误的发生,甚至完全不发生错误。在练习过程中,注意的品质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由随意注意可转化为随意后注意了,而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清晰地把握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③)也会随之扩大。因为习琴者在看乐谱时,要提前看谱,至少应提前一小节看谱才能将乐句弹行流畅,尤其是在快速的乐曲中。而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的现象)能力的提高也可能通过钢琴练习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我经常强调要看谱弹琴,而不许背谱看键盘弹奏,因这样,习琴者不光手指触摸键盘弹奏乐曲,眼睛还要看谱,而不是只盯着手指。这样,就强迫学生熟悉键盘,用手指触摸,不用眼睛看就可找到要弹奏的键盘的地方。这样就提高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使之善于分配注意。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这样,人们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乐谱是不断更换的,而键盘的位置与宽度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学生一旦用手指就能找到键盘的位置,而不是眼睛去找键盘即通过视觉熟悉键盘,就可将注意分配到看谱上去,而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这样就锻炼了注意的分配能力。经常练琴的人,学开车和打电脑都非常快,因这两项事情都需要人善于分配注意。而只背谱,眼睛盯着键盘弹奏的习琴者是永远不会改善注意分配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强调眼睛看谱弹琴。
二、钢琴教学中对情感的培养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学科。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樂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④
作为音乐教育的有形载体,钢琴教育,更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聆听音乐和表现音乐,得到情感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将表现各种情感的音乐演奏给学生们听,以丰富其情感世界,陶冶其情操,调节其情绪,达到情感平衡的境地,以摒除不良情绪的产生。例如,当学生感到有畏难情绪时,我便演奏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或者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以激昂的音乐鼓励学生产生不畏困难,奋斗不息的情感。而当学生情绪焦虑时,我经常选择莫扎特的《小奏鸣曲》或一旋律优美、欢快的小曲,让学生演奏,这样能使其在演奏与倾听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忘掉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而变为乐观、积极的情感。大量的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古希腊人早已将音乐当作药方来医治人的精神损伤。“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就认为音乐有净化人的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他还找出用来医治心中忧郁病症的旋律,用来医治愤怒、生气、内心变化的旋律等等。”⑤ 因此,音乐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对于心理的健康是大有好处的。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尽量有意识地运用音乐中特有的情感因素来调节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之朝良好的情绪、情感方面发展,从而克服不良的情绪出现,也让学生学会通过聆听音乐、演奏音乐来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高尚的情感。
三、在钢琴教学中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基于音乐审美的精神需要。了解学生兴趣的产生、发展和个体差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音乐兴趣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幼儿时期,对各种奇异的声音(包括非音乐)产生直接的兴趣,这种最初的兴趣属于有趣水平;童年时期,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他们会对表现音乐(唱、奏)有兴趣,从中他们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时的兴趣已经发展到乐趣水平;青少年时期,他们的音乐心理进一步发展,对音乐的兴趣表现为多元化,社会生活也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伴随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此时的兴趣已发展到最高水平即志趣水平。
让学生在钢琴学习中享受成功,是保持他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钢琴教学中的成功,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级别的奖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做出成绩,从而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充分肯定。激发和保持音乐兴趣,我主要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许多人都认为钢琴难学,因为他认为许多钢琴学习中的练习曲或乐曲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其演奏的欲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就在教学进度多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乐曲,并在示范中力求将乐曲中的趣味完满地传达给学生。在讲课运用的语言中也力求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在纠正学生的错误中有时也有意做一些夸张而滑稽的动作,来重复其错误,让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深印象,尽快改正其错误。
在讲解《天真浪漫》(布格缪勒曲)时,我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其音乐的场景,并有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的感受,这样学生一下就被此音乐所吸引,并很快理解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在回课的过程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将音阶构成的乐句表现得很流畅,将跳音、小乐句断得很清楚。因为在讲课时,我将第一段的长句子比喻为孩子们在春天的阳光下在湖面上泛舟,太阳将孩子们晒得懒洋洋的,有的孩子可爱地伸着懒腰。而第二段的小乐句及跳音则活像小孩们一蹦一跳地迈着童子步,在草地上嬉戏。这样,形象而有趣的讲解使同学们对此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有表现力的演奏,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将此曲演奏出来的欲望,因此在回课时有了良好的效果。
在选曲方面,尤其是在教学生弹即兴伴奏时,我除了选用旋律优美的严肃音乐的小曲(如《雪绒花》、《送别》、《深深的海洋》、《卖花姑娘》等)之外,还有计划地加入时下的一些流行音乐的曲目,如《蓝色生死恋》、《日光机场》、《心愿》、《棋子》、《独角戏》等,让同学们在正餐之外也来点小零食,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练琴兴趣,增加了学生进琴房的次数,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使之顺利地学会了即兴伴奏的基本技巧。学生在弹奏了这些音乐后,再回头来演奏那些正规的严肃音乐,仿佛也不那么困难了,也对严肃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流行音乐本来就根植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这就好象人们本不愿看古典名著,认为其太厚重,而当人们看了名著改编的电影后却有了想仔细阅读名著原文的冲动,从而在阅读当中又发现了名著的真正乐趣,而不对名著望而却步了。如果学生在演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品出了古典音乐的风味,那么,让学生演奏流行音乐就不是不务正业。
四、钢琴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所谓行为久了就可养成习惯,习惯久了就可形成性格,性格便可决定命运。心浮气躁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机会让自己成功,而只有深稳性格的人才可成就一番事业。《菜根潭》上说:“性燥气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也是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意。
其实,这就说明了一个简单而以容易被人忽视的道理:良好的行为,可以导致良好的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为性格,性格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命运的好坏。钢琴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磨炼意志品质、培养顽强人格的过程。在钢琴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中,纠正其错误的、培养其正确的。钢琴的练习中,有一些是有些枯燥而不得不弹的乐曲,那么能坚持练好的学生,岂不是对意志的磨练?而每天都持之以恒的进琴房练琴的人,岂不是对恒心和毅力的磨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要求他的众多弟子每天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过了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坚持下来了,这时,一千弟子只有一半的人举手;又过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有多少人坚持每天做一件事,这时,只有一百个人举手;过了一年,苏格拉底又问有几个人坚持了老师的要求,这时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后来成为了古希腊历史上与苏格拉底具有同样地位的哲学家。那么,这样看来,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其成就不仅仅凭着其智慧,而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超强的耐力与毅力,还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通过钢琴学习,可以培养人的注意力的集中、顽强的毅力,抓紧时间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决心,还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性格条件。因此,钢琴学习,是可以很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与毅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鼓励他们勤练、慢练、多练,那种战胜困难后,流畅弹奏的成功喜悦足以弥补其练习当中的苦恼。苦过之后的甜是超过甜中的甜的;而甜过之后,反觉苦。
我相信,能够将钢琴学习中的难题处理好,并坚持学习下去的学生,将来在其它的学习或工作中也会成功克服各种困难的。
五、結语
钢琴作为幼师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明确其作用与地位。一方面它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另一方面,通过钢琴学习,对学习者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钢琴教师的误区是:将钢琴课作为专职的技艺教学,看不到它的其它作用,没能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将钢琴课作为艺术课、文化课、历史课、修养课等来讲。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应将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作为重要教学方法予以重视,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美国作家亨利 亚当斯说:“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我们应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3] 张世臣 杜兰玉 赵淑文编《心理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
[5] 宋祥瑞著《西方音乐美学史教程》武汉音乐学院印.
[6](《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