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
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受到西方舆论压力之后,于本周一改变了决定,恢复了据称因受中方压力而在其中国网站上一度撤销的《中国季刊》300多篇文章。到了本周二,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也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宣称该协会也曾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要求《亚洲研究期刊》撤下网上的大约100篇文章。西方主流媒体轮番对这些消息进行报道。
西方舆论的这波炒作可谓突如其来,而且没完没了,而《中国季刊》及《亚洲研究期刊》的读者都是非常狭窄的群体,无论那些文章被撤掉,还是继续挂在网上的某个角落,都不是大事。中方是否真有哪个部门认真地向剑桥大学出版社提了撤稿要求,还是有人一般性地劝了对方,我们无从得知,剑桥方面也没有披露详情。
中国就是对公开出版物内容比较在意的社会,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但一般情况下,我们也没有敏感到要去干涉国外出版机构,中国的大众舆论阵地要管理好,这个舆论场外围远至西方有大量灰色地带,中国显然没有能力把那个地带都“管起来”,甚至主流社会也不认为中国有必要那样做。
西方舆论如能客观谈论中国,我们当然欢迎。但是当它们就中国敏感事务进行挑衅性置喙时,我们也能承受。中国有强大的技术能力降低那些声音对我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在必要时使用一些信息隔离手段,代之以相互指责和争论,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大家相互尊重、维持和平共处的一种方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前后表现不能不说有些市井气。它一开始大概很看重中国市场,所以在它的中国网站上屏蔽了一部分敏感文章。而且当初它在这方面显然“挺好说话的”。没曾想被从网上撤掉文章的《中国季刊》总编辑把事情说出来了,西方媒体立刻上纲上线,“政治正确性”的舆论压力汹涌而来。于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匆匆改口,同时把移除的文章又都恢复了。
对剑桥大学出版社来说,一开始开拓中国市场最重要,移除那些文章本来就不是大事。西方舆论闹起来以后,保自己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又变得更重要了。它前后两个决定看来都是计算利益的结果。
西方舆论闹翻了天,但中国就是那个中国。为维护这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中国已经制定多部法律。所有在中国搞市场和影响力开拓的外国机构都要遵守中国法律,这个原则涉及中国的重大利益,不可能有意识地对某个外国机构开口子,也不可能向任何外部力量折腰。
当然,信息全球化时代刚出现不久,互联网空间不断变幻,它的一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人们的认识正在逐渐积累。中国如何管理好大众舆论场,如何与周围的灰色空间相处,也处在摸索中。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摸索不具有对外部世界的进攻性,而是以实现自我安全为目标。
西方舆论这次大闹,暴露的是部分西方人比中国社会更敏感,更缺少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弹性。他们的“原则”更是无处不在,“政治正确性”比比皆是,容不得一点变通。这当中的深层原因有可能是,整个西方社会的信心被严重侵蚀,那部分人的潜意识中充满焦虑,所以与崛起中国的任何摩擦都被他们看得很重。
其实剑桥大学出版社无论怎么选择,对中国都不重要。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对有些西方人如此重要。选择进入并留在中国的西方信息生产机构很多,选择离开的也有,相关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这个过程中国早就适应了,很多西方人也适应了。一来一去中,这个时代的舆论风貌有一种新的平衡。▲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