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震,马 燕
(乌海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内蒙古 乌海 016000)
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效与心血管并发症临床分析
吴 震,马 燕
(乌海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内蒙古 乌海 016000)
目的 探析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效与心血管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接收的49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研究组)及40例青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对照组)资料,并对比两组肾功能指标及心血管并发症状况。结果 医治后两组的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比医治前降低(P<0.05),血透医治期间,研究组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频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老年CRF患者行血液透析医治可使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降低,但是在透析过程中需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血液透析;慢性肾衰竭;老年;心血管并发症
CRF(慢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进行性慢性肾实质损害,导致患者肾脏逐渐萎缩,无法维持相关功能的一种疾病[1]。为此本院将近期接收的49例老年CRF患者及40例青年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血液透析在CRF中的医治疗效及老年、青年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率,作相关报道。
1.1 一般资料
回顾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接收的49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及40例青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资料,研究组(49)例,年龄60~78岁、平均(69.53±5.15)岁,女23例、男26例,病程3~12年,平均(6.78±2.97)年;对照组(40)例,年龄22~35岁、平均(29.63±5.04)岁,女18例、男22例,病程1~7年,平均(2.46±0.98)年;两组基线资料比对(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血液透析医治,运用费森尤斯Fx80型血透器,240~280 ml/min血流量,500 ml/min透析液流量,2~3次/周,每次持续透析4小时,肝素起始用量约0.4 mg/kg,按照患者病况可追加6~10 mg/h。
1.3 统计学应用
2.1 两组肾功能指标
医治后两组的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比医治前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肾功能指标(±s)
表1 两组肾功能指标(±s)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尿素氮(mmol/L) 肌酐(umol/L)医治前 医治后 医治前 医治后研究组 29.20±9.35 12.60±8.71 871.18±310.26 441.78±217.40对照组 25.33±7.62 11.98±8.97 782.19±309.45 391.98±185.56
2.2 两组心血管并发症状况
血透医治期间,研究组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频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血管并发症状况 [n(%)]
CRF是病亡率较高的一种慢性肾脏疾病,临床主要行血液透析医治,其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借助吸附、对流及弥散原理将患者血液内的分子物质与毒素有效滤出,继而达到纠正酸碱失衡、清除体内代谢废物以及净化机体血液回输的目的[2]。
此次研究中,行血液透析医治后所有患者的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比医治前降低,且尿素清除指数增高,说明将血液透析用于CRF患者医治疗效显著。但是因血液透析对医治时间具较高的要求,其透析时间稍有偏差则极易引发心律失常、高低血压等并发症,而并发症即会影响透析效果,还可导致部分患者病亡,所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把握透析时机对CRF预后具重要意义。因老年群体易伴发心血管病变,所以在血透医治期间老年CRF患者多会发生心血管并发症,而该类因素是影响老年CRF患者生存质量和透析医治效果的重要因素[3]。此次研究中,老年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频率较青年患者高,这可能和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及容易出现血压波动有关,临床中若血压监控不当,则极易诱发不良事件。在心血管并发症中,低血压的发生频率更高,症状比较严重,所以老年CRF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医治时,需严密监测其血压状况,患者一旦出现心脏储备功能衰退、心肌供血匮乏的状况时,需立即减少透析的超滤量,每隔半小时测量患者一次血压[4]。若老年CRF患者发生高血压时,需对其体质量实施监测,血液透析时需采取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其实施血色素定期测验。
综上所述,老年CRF患者行血液透析医治能降低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但是透析医治期间需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1] 李艳君.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51-52.
[2] 龚 晴,汪 翩,侯敬涛.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94-196.
[3] 孙高中.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06-107.
[4] 孙宏伟.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4):19-20.
本文编辑:吴玲丽
R592
B
ISSN.2095-8242.2017.32.6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