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注重价值引领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被置于基础地位。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关注核心素养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选择。
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去迎合学生,而是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问题教學情境,夯实素养培育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
问题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需要通过设定一系列针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研究未知的新问题气氛当中,然后根据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场景或故事当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以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技巧,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技能全面发展,达到在问题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的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情感教育方向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实现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统一。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对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重认知因素、轻情感因素的不合理教学现象的一种矫正。文章由情感教育的概况导入,分析当今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现状以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建议等来综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打造幸福教学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这样可以增进认同感、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打造愉悦、有效、灵动的幸福课堂。利用生活中的俗语创设情景将古代诗词、俗语这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力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法治精神在与学生的“第二天性”的道德品质、人格精神和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