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怀义,龚斌,张艳秋,何芋壮,黄国姬
(1.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2.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 钦州 535011)
混养奥尼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的影响
方怀义1,2,龚斌1,2,张艳秋1,2,何芋壮1,黄国姬1
(1.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2.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 钦州 535011)
于2015年8—12月对混养奥尼罗非鱼的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对虾体表固着类纤毛虫的研究。在显微镜10×10倍视野下纤毛虫个体数量处于1级(≥30个)情况下,试验池1#、2#和3#池分别放养奥尼罗非鱼苗体长10.0 cm密度4 500尾/hm2、体长2.1 cm密度15 000尾/hm2、体长6.0 cm密度9 000尾/hm2均可以使凡纳滨对虾体表的固着类纤毛虫个体数量降低到4级(≤3个),通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每15天测定试验池对虾体表虫体个数,均处于4级(≤3个)水平,1#、2#和3#池净利润分别为75 489、46 625、55 682元/hm2。试验结果表明:混养一定数量的奥尼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具有防治作用,为该类寄生虫导致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混养;奥尼罗非鱼;凡纳滨对虾;固着类纤毛虫
纤毛虫(Ciliates)属于原生生物,养殖水体中包含两大类,即真正的自由游泳类群(浮游种类)和附于底质上生活的种类[1]。固着类纤毛虫疾病是人工养殖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病原体最常见的为聚缩虫、吸管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常附着于对虾体表甲壳、附肢和鳃部,以水体中有机质微粒为食,并不直接侵害宿主组织,而是以宿主作为附着生活的基地,养殖水体中包含两大类,即真正的自由游泳类群(浮游种类)和附于底质上生活的周丛种类[2]。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病害高发与种质退化等弊端日趋严重,南方地区凡纳滨对虾的土池养殖中,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发生已经严重危害到养殖成功率,传统的寄生虫疾病治疗方法需要改进,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前对虾养殖研究的热点。在现今的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甲壳动物虾类的固着纤毛虫疾病治疗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用药物如孔雀石绿[3]、制霉菌素[4-5]、高锰酸钾[5]、福尔马林[5-6]、重楼[7]、硫酸锌[8]等直接杀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常因有的药物已经被禁用或药物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和使用剂量掌握不准确,对对虾影响巨大,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其二是采取加换新水、投喂的饲料中添加β-蜕壳激素[9-10]、复方中草药[11]等促进对虾蜕壳的办法,对对虾的影响较小,但是取得效果的时间较长。有学者研究不同的食性和习性的鱼类,如梭鱼[12]、鲻[13]、青石斑鱼[14]、点带石斑鱼[15]、真鲷[16]、斑点叉尾鮰[17]、黄颡鱼[18]、短盖巨脂鲤[19]、全雄罗非鱼[19-20]等与对虾进行混养。目前,通过混养鱼类对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未见报道。根据凡纳滨对虾与奥尼罗非鱼的生态习性和鱼虾混养的防病原理,将两者进行混养,通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减少池塘有机颗粒微粒,从而既防治了疾病,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治疗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提供了一种选择。
1.1 试验池塘场地条件
试验地点:本试验共3个池塘,因为试验对象必须是感染纤毛虫疾病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故1#和2#池位于钦州市尖山镇谷仓村(试验期间池水盐度1~3),3#池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村(试验期间池水盐度10~13),池深为1.5 m,水深为1.1~1.2 m,沙泥底质,水泥板护坡,养殖过程增氧机安装约12 kW/hm2。
1.2 试验对象选择
试验池第二茬虾苗正处于30 d的养殖关键期,暴雨导致环境剧变。试验池塘凡纳滨对虾纤毛虫疾病大量暴发,共同特点是虾苗不吃料、爬边,罾网里的饲料一整天吃不完。
1.2.1 病虾外观症状 体色发暗、透明度差、体表粗糙,游泳足变黄、黄鳃,体表长微绒毛状异物,体质廋弱,肝胰腺萎缩,肠道纤细模糊。
1.2.2 虾病镜检 纤毛虫个体样本抽检标准:取对虾头胸甲、游泳足、鳃三个部位置于显微镜10×10倍视野下镜检,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寄生虫体个数最多者计数,1级(≥30个)则确认感染固着类纤毛虫疾病。
1.3 苗种的放养
确认感染固着类纤毛虫疾病后,根据池塘虾苗的放养和购买鱼苗的供应情况,分别对疾病发生的池塘放养奥尼罗非鱼苗,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表1 虾苗与鱼苗的放养情况
1.4 饲料投喂方式
鱼苗投入池塘后,鱼虾均不投喂饲料,停料时间长短根据3个因数确定:首先,撒网取样,解剖观察奥尼罗非鱼肠胃内容物的颜色,判断池塘底部有机质的清除情况,肠胃内容物全部为底泥的颜色;其次,对虾外观指标,肠道充盈,肝胰腺清晰,体表色泽透明;第三,对虾体表的虫体个数,在显微镜10×10倍视野下镜检,纤毛虫个体数量4级(≤3个)。同时满足以上3个条件,开始投喂饲料。
虾病治愈后,采取以下饲料投喂的方法:每天定时投喂2次,鱼按鱼苗体质量的3%,虾按虾苗体质量的4%。时间间隔7 d视风向、水温和鱼虾摄食情况等因素,停料1~2 d。
1.5 水质的调节
在停料期间和虾病治愈后,水质管理按照正常虾塘管理的方法开启增氧机,施放微生物制剂、多元有机酸和腐植酸钠进行水质调节,并定期加注新水,补充池塘渗漏和蒸发的水量。
2.1 放养鱼苗对凡纳滨对虾体表纤毛虫个体数量的影响
当对虾表现出固着类寄生虫疾病症状,取虾体头胸甲、游泳足、鳃三个部位置于显微镜10×10倍视野下镜检,固着类寄生虫体个数达1级(≥30个)时,放养奥尼罗非鱼鱼苗,鱼虾停止投喂。放养鱼苗后镜检,凡纳滨对虾体表纤毛虫个体数量的变化见表2。
2.2 鱼虾产量、饵料系数、存活率及经济效益
放养鱼苗后,经过约100 d的养殖收获。3个池的鱼苗存活率均为98%,规格达到0.5 kg/尾以上,售价7.2元/kg;对虾售价1#池46元/kg,2#池40元/kg,3#池42元/kg。经济效益核算,除塘租按半年和发电机、增氧机等设备按10年折旧报废计算外,其他如饲料、种苗、人工、电费和渔用药品等均为实际产生的费用。
鱼虾收获情况见表3。
表2 凡纳滨对虾体表纤毛虫个体数量变化情况
表3 鱼虾产量、饵料系数、存活率及经济效益
3.1 混养鱼类对纤毛虫数量的影响
关于鱼虾混养的研究,众多的学者均是从对虾的产量[21]、池塘理化生物因子[22]、池塘弧菌变化[23]、细菌动态变化[24]和浮游纤毛虫[25]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鱼虾混养对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病害防治的相关研究较少。奥尼罗非鱼饥饿时会摄食池塘底部残留的有机质絮凝团、附生藻类(如青苔)和水体中有机颗粒物等。本试验中不同配比鱼苗数量在取得治疗效果的时间因底质、池塘有机物和虾苗的体质状况有关,试验2#池放养鱼苗体长2.1 cm密度15 000尾/hm2,在第3天时,对虾体表的纤毛虫个体数量就降低到3级以下,到第6天时,对虾体表的纤毛虫个体数量4级;试验1#池放养鱼苗体长10.0 cm密度4 500尾/hm2,在第3天时,对虾体表的纤毛虫个体数量为2级,到第6天时为3级,到第12天时位4级,治愈疾病;而3#池的混养鱼类密度为9 000尾/hm2,所用时间则介于2#池和1#池之间。试验表明,凡纳滨对虾鱼虾混养中搭配不同比例的奥尼罗非鱼鱼苗,均对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3.2 鱼虾饲料的投喂方式
投喂方式对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治愈和效果的巩固,是关键的影响因素。放养鱼苗后,鱼虾均不投喂。每隔2天撒网取样,解剖观察鱼苗胃内容物颜色,结合罾网内鱼虾粪便颜色,判断底质中有机质的清除情况。停料结束,确认虾体固着类纤毛虫疾病治愈初期,开始投喂饲料,先投喂浮水膨化鱼饲料,再投喂颗粒沉水虾饲料,并视养殖鱼虾的具体情况,在7 d左右停料1~2 d。试验中,1#池鱼的饵料系数为1.0,虾为1.81;2#池鱼的饵料系数为1.19,虾为2.03;3#池鱼的饵料系数为1.13,虾为1.97,明显出现鱼类饵料系数偏低,虾饵料系数偏高的情况,特别是2#与3#池,虾的饵料系数接近2.0,可能与放养鱼苗的密度过大,鱼虾饲料投喂时间间隔短有关。
3.3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鱼虾混养,治愈对虾的寄生虫疾病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如果疾病发生后的处理方法不恰当,对于尚处在5 cm养殖关键期的虾苗,极有可能造成绝收。从表3所列的数据分析,净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与配养鱼苗的数量相关。在试验开始时,3口池塘的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均处于严重发病状态,放养鱼苗治愈后,净利润和投入产出比最好为1#池,净利润75 489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81,而放养的奥尼罗非鱼密度最低,仅为4 500尾/hm2;其次为 3#池,净利润 55 682 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64,放养的奥尼罗非鱼密度则为9 000尾/hm2;再其次为鱼苗的放养密度最大,鱼和虾的收获规格最小的2#池,净利润仅为46 62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53,是3个试验池中经济效益最差的池塘。水产养殖的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饲料成本,试验所用饲料均为市售高档料,鱼料价格为5 200元/t,虾料价格为8 500元/t,3个试验池对虾的饵料系数偏高,因先喂鱼,后喂虾,时间间隔1 h左右,导致鱼抢吃虾料,在生产中可以考虑用池塘围网方式,把池塘围出一定的区域,只能虾进入吃料,而鱼则不能进入围网区,鱼虾分隔饲养,降低虾的饵料系数,增加经济效益。
试验结果表明,在发生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池塘,混养4500~15 000尾/hm2密度的奥尼罗非鱼,通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可以控制虫体在4级(≤3个)水平。
[1]宋微波,马洪钢.我国海洋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0,35(5):9-12.
[2]宋微波,王梅.海水养殖中的病害纤毛虫[J].海洋科学,1993(4):41-47.
[3]王年斌,董婧,李华,等.中华绒螯蟹亲蟹纤毛虫病组织病理及其防治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14(1):30-35.
[4]孙修勤,王云鹏,张进兴.对虾幼体真菌病和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J].海洋学报,1990,12(2):257-261.
[5]黄加祺,邱文倩.几种药物对聚缩虫毒杀试验[J].中山大学学报增刊,2000,39(3):233-237.
[6]Johnson S K.Toxicity of several management chemicals to penacid shrimp[J].FDDL,1974,S3(11):12.
[7]姚嘉赟,沈锦玉,杨国梁,等.利用重楼杀灭罗氏沼虾寄生纤毛虫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0,31(5):105-109.
[8]王建国,冯亚明,王洲,等.克氏原螯虾体表固着类纤毛虫种类调查及硫酸锌对其药效研究 [J].淡水渔业,2016,26(4)54-59.
[9]刘立鹤,郑石轩,徐焕新,等.蜕壳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23(4):30-36.
[10]罗日祥,王玉英.β-蜕皮激素和水龙骨素B的混合物对促进对虾蜕皮生长的作用[J].海洋学报,1990,12(3):355-358.
[11]唐宁,何晓瑾,何晓冬,等.复方中草药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脱壳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9,39,(6):70-73.
[12]刘树海,杨树山.虾池梭鱼与对虾混养技术试验[J].海洋科学,1991,11(6):4-5.
[13]彭银辉,黄国强,刘旭佳,等.鲻混养密度与网箱围隔对鱼虾混养效果和水质的影响 [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8):1486-1491.
[14]张克烽.青石斑鱼中间培育与凡纳滨对虾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11(3):35-36.
[15]严峰,邱勇,陈焕智,等.凡纳滨对虾混养点带石斑鱼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0(36):17630-17631.
[16]刘德永.真鲷与梭子蟹,中国对虾混养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7(4):29-30.
[17]谢林荣,何家才,倪庆胜.南美白对虾与斑点叉尾鮰混养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1(3):30-31.
[18]黄建丁.南美白对虾与黄颡鱼混养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10,37(5):262-264.
[19]方怀义,龚斌,张艳秋,等.低盐度凡纳滨对虾与不同规格淡水鱼混养模式[J].科学养鱼,2015(9):26-27.
[20]谢达祥,张彬,陈田聪,等.凡纳滨对虾与全雄罗非鱼混养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0):1590-1594.
[21]王吉桥,罗鸣,马成学,等.低盐水体南美白对虾与鲢鳙鱼混养的试验[J].水产科学,2003,22(6):21-24.
[22]孔谦.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中精养池的理化生物因子的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1.
[23]徐金根,陈素文,张汉华,等.凡纳滨对虾不同池塘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156-159.
[24]李秋芬,陈碧鹃,曲克明,等.鱼虾混养生态系中细菌动态变化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6):731-734.
[25]黄建荣,查广才,周昌情,等.凡纳对虾淡化养殖池浮游纤毛虫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3):349-352.
虎斑乌贼实现全人工培育 浙江宁波养殖乌贼有望7月批量销售
目前正处于禁渔期,照理宁波人是很难吃到透骨新鲜的活海鲜的,但是记者从宁波市科技局获知,宁波大学的虎斑乌贼产业化养殖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现已培育出大量小乌贼,有望7月向市民供应大批鲜活的虎斑乌贼。
2017年6 月,记者随专家团队来到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一进育苗车间被眼前20多只小乌贼所吸引,这些小乌贼有的静静地伏在水底,有的争先恐后地抢食。这是宁波大学蒋霞敏教授带领团队培育成功的虎斑乌贼苗种。
蒋霞敏教授团队于2014年起承担了宁波市级科技计划农业重大专项“虎斑乌贼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突破了规模化育苗技术。今年更是首次实现了让虎斑乌贼母本在宁波越冬,产卵并培育出30余万只胴体长约3 cm的小乌贼。
在此之前,虎斑乌贼的受精卵只能在南海海域获取,再经长途运输至宁波。且受精卵的孵化率不足10%,造成育成率低,严重制约了虎斑乌贼规模化养殖发展。这也使东海海域近40年来虎斑乌贼枯竭的状况一直没法改变,而老百姓餐桌上的乌贼大多为冷冻外来运入。
蒋霞敏团队在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通过调节光照、温度、饵料等措施,想方设法让乌贼母本首次在宁波成功越冬。经过精心培育的乌贼母本终于在2017年3月开始产卵。5月27日,30余万只胴体超过3 cm长的虎斑乌贼苗种通过省市专家团队验收。这标志着宁波市虎斑乌贼全人工育苗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一技术在国内外均填补了空白。这一科研突破也为虎斑乌贼规模化养殖打开了大门。今年年底,宁波市虎斑乌贼有望批量上市。
记者了解到,2017年宁波市培育的虎斑乌贼苗种已发往象山黄皮岙、宁海湖陈港和奉化湖头渡等地的养殖户手中。据蒋霞敏教授介绍,这些虎斑乌贼苗种经过两个月的养殖就可长到成人巴掌大小,7月份就可陆续上市。因为实现了虎斑乌贼母本的全人工培育,今后宁波人吃活乌贼将不再难,而且价格也有望降低近一半。
(www.bbwfish.com)
The effect of introducing Nile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on the sedentarius ciliate in the white shrimp(Litopenaeus vannamei)cultured system
Fang Huaiyi1,2,Gong Bin1,2,Zhang Yanqiu1,2,He Yuzhuang1,Huang Guoji1
(1.Ocean College,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11,China;2.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eibu Gulf 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11,China)
polyculture;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sedentarius ciliate
S966.1
A
1004-2091(2017)07-0023-05
2016-12-06)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7.005
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YB316)
方怀义(1977-),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健康养殖.E-mail:huaiyifagn@163.com
Abstract:The sedentarius ciliate on the surface of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Boone)in the Nile tilapia-shrimp polyculture ponds was examined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2015.The biomass of sedentarius ciliate was enumerated by a microscope under 10×10 magnification.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mass of sedentarius ciliate on the surface of L.vannamei decreased from Level 1 (≥ 30)to Level 4 (≤ 3)when the stocking biomass of Nile tilapia larvae was 4 500 ind/m2(1#,10.0 cm),15 000 ind/m2(2#,2.1 cm),9 000 ind/m2(3#,6.0 cm).The biomass of sedentarius ciliate could be controlled at Level 4 with an interval of 15 days observation by regulating the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formulated feed.The net profits of finfish and shrimp in the 3 ponds were 75 489, 46 625,55 682 yuan/hm2.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olyculture of some Nile tilapia in the L.vannamei cultured system could reduce the biomass of the sedentarius ciliate and increase the economic benefits,and this polyculture could obtain a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ocess to control the outbreak of sedentarius cil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