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遵锋
〔摘要〕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日益严重。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之后,就会严重影响其学习、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逃学、逃夜等现象。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有时还会激化亲子冲突,这已经成为当前家庭、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一例网络沉迷学生,通过认知调整、行为改变技术以及同伴互助、游戏辅导等方法,帮助当事人成功摆脱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初步形成了相关的辅导经验。
〔关键词〕网络沉迷;初中生;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3-0048-05
一、当事人基本信息
1.基本资料
龚某,男,14岁,初一年级,智力正常,就读于某普通高中。该生性格内向、倔强,不喜欢与人交往,也不爱运动,只喜欢打电脑游戏,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且不听家长的劝告,家庭冲突时有发生。
2.家庭背景
龚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平时工作很忙,陪孩子时间少。龚某父母从小对他的管教比较严格,使龚某感觉在家没有自由和平等。龚某的父母一年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并连网,本来为了他查找学习资料方便,没想到龚某却迷恋上网络游戏。
3.学校表现
龚某沉迷网络后就丧失学习兴趣,上学没有精神,有时趴下睡觉,有时望着窗外。他学习成绩很差,三门主课成绩均不及格。他还常常忘记带当天的课本或带错课本,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不做也不交。龚某本来在班上就少言寡语,现在更加不喜与人交往,常常独自坐在座位上发呆,也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有一次,他在数学课上与老师发生冲突,后来就对上数学课产生很强抵触。
4.问题症状
龚某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玩电脑到深夜,上网时间至少6个小时,而且时间越来越长,睡眠严重不足,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他父母曾强行拔掉网线,龚某就在家里大吵大闹,用侮辱性语言骂家长,还扯妈妈的头发,拧妈妈的腿。邻居上来相劝就骂邻居,并以不去上学相威胁,要求家长恢复上网。他一怒之下用拳头打坏了电脑显示器,用脚踢坏了卫生间的门和房间门,撕破了沙发套子,敲碎了茶几上的玻璃。一时间,龚某的家庭关系十分紧张。最近两周,龚某也没来校读书。
二、问题评估分析
龚某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现实生活暂时失衡,心理上、身体上、学习上都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他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以上,无法克制。当要求他断网时,又会出现极端的情绪反应。根据美国心理学会评估网瘾的鉴别标准:
1.每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符合)
2.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符合)
3.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符合)
4.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5.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
6.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符合)
7.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符合)
8.花许多钱在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上。
9.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满足。(符合)
龚某已经至少符合所述九项中的六项,超过鉴别标准要求的五项。另外,龚某的表现也符合中国《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描述:“长期反复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而且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感;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戒断反应。”[1]同时,也符合五条补充条件中的两条:“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三个月。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定龚某为网络成瘾。
不过,网络成瘾已经被正式宣布为一种心理疾病(美国心理学会),我出于对未成年当事人的心理呵护,并考虑到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个体,故而觉得张燕丽撰写的《从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谈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所提出的“网络沉迷”概念,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有利于淡化心理疾病的概念而把精力集中于問题的解决,有利于充分激发当事人及其家人的积极力量,所以,本文为了表述方便、贴切和人性化,对龚某的问题采用“网络沉迷”的表述。
通过对龚某的深入分析,我认为造成他网络沉迷的原因大致有:
(1)家庭方面。家长对龚某从小溺爱,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家长工作忙,缺少亲子沟通,造成龚某情感孤独;家庭关系不和谐又减弱了对龚某的教育力度,家庭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学校方面。由于成绩差,龚某丧失学习兴趣,缺少学业成就感,再加上学校里没有有效的支持系统,对他网络沉迷的行为无法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使他出现厌学情绪。
(3)个性方面。龚某的性格孤僻,存在一些个性的缺陷,他兴趣狭隘,同时又缺少毅力,在面对极具诱惑力的网络游戏时,便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三、辅导干预方案
1.辅导目标
(1)近期目标:通过耐心的倾听和同感技术与当事人沟通,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和辅导技术,帮助他减轻对网络的依赖,适当培养他对网络以外的事物的兴趣。
(2)远期目标:克服网络沉迷,增进其与人的交往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辅导策略
(1)先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龚某对我的信任,促进他与人交往的愿望。
(2)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技术,从合理使用网络、兴趣转移策略、家庭关系改善和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入手,逐步完成对龚某的心理辅导,帮其克服网络沉迷的不良习惯。
(3)通过学业辅导,提高其学习成绩,增进他在学业上的成就感,巩固辅导效果。
四、辅导过程
针对龚某的网络沉迷情况,我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在班主任、未保老师和龚某同班同学的协助下,前后经历了三个多月时间,咨询辅导十余次,家访三次,最终收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1.初见龚某
我第一次接触龚某是在他的家里,因为他几天没有来校上学,我和班主任一起去他家里家訪。他的父亲接待了我们,当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可是龚某还没有起床,从他父亲那里得知晚上玩到凌晨四点多才睡。电脑显示屏曾被龚某打坏了,后来他又闹着家长又买了一个,现在可以玩离线游戏。这几天龚某没去上学,一直在家里玩游戏。
龚某的爸爸让我们先坐一会儿,他到儿子的房间把儿子叫醒,可是龚某迟迟不起床,后来得知班主任来了才勉强从床上坐起来,只见他蓬头垢面,身体消瘦,面容异常憔悴,头发又长又乱,根本不像十五六岁的少年。
2.从游戏聊起
龚某爸爸陪班主任到客厅里聊天之后,我在龚某的床边与他进行了一番交谈。起初,由于对我不了解,他有些阻抗,于是我改变策略,聊他感兴趣的网络游戏。这时候,他的话匣子顿时打开了。
师:听说你的电脑游戏玩得很厉害,能不能跟我说一说?
龚某抬起头,眼睛都开始放光了:“那当然,没有我不会玩的。”
师:那你平常最喜欢玩哪种游戏呢?
龚某:当然是杀人游戏。
师:杀人游戏?听上去很恐怖,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玩的,能跟我讲讲吗?
龚某显出得意的神情:“其实一点都不恐怖,很好玩的……就算把对方杀死之后,他还可以活过来的。”
师:那么你在把别人杀死的时候,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很爽的!”龚某话峰一转,“不过,你永远都不会体会到的。”
师:看来,你一定在游戏中杀了不少对手,很有成就感,对吧?能和老师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
就这样,我时不时装作一个游戏“菜鸟”,虚心地向他请教游戏知识,他也乐意传授游戏心得,仿佛很享受这种感觉。通过聊游戏,我逐渐与龚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对于孤独的龚某来讲,有人能倾听他谈谈玩游戏的心得,是多么开心的事啊!这能让他很好地宣泄情感。
3.电脑才是最好的朋友
在与龚某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对电脑游戏已经达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他双休日在家玩游戏,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只吃一顿饭,几乎不喝水。他最长的纪录是连续玩13个小时的游戏,直到眼睛花了,头脑发昏了才下线。在这一段没有上学的日子里,他几乎不出家门,所有时间都泡在了虚拟世界里,甚至几天不洗澡,也不洗漱。
师:小龚,有没有想过抽出一小部分时间干点别的事呢?
龚某:玩电脑有意思,干别的都没有意思。
师:你没有尝试怎么知道呢?
龚某:那你说干什么?
师:比方说出去打打球,与同学一道玩……
龚某:与同学玩没意思。
师:为什么?
龚某: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欺骗,只有电脑才是最好的朋友。
师:看不出,你小小年纪竟然对人生还有一番深刻的思考呢!不过,听上去好像你受过某方面的什么伤害似的?
龚某:……
虽然,我试图挖掘他的内心深处,打开他的心结,可惜他关闭了心门,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不过,他毕竟向我暗示了某些信息,有待于我今后慢慢去发掘。这是我们的初次交谈,他对我存有心理上的戒备也是情有可原的。
4.君子协定
那次家访之后,龚某好转了几天,后来又旧病复发,他爸爸万般无奈,只好再次采取武力,强行将电脑的电源线拔掉,此事又引发了不少家庭风波。龚某视父为仇人,亲子冲突加剧。龚某不能玩电脑,每天借妈妈的手机玩玩小游戏。据龚某的父亲介绍,龚某从小就脾气很大,经常在小区和幼儿园里惹别的小朋友。虽然父亲对他严加管教,但收效甚微。后来,他的性格越发叛逆起来,时常在学校里惹是生非,动手打同学,班主任三天两头找家长。我觉得,龚某沉迷网络的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这既与龚某本人的性格有关,也与家长长期的管教方式欠佳有关。龚某的家庭关系现在出现了问题,要想纠正龚某网络沉迷的问题,就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变他有问题的家庭关系,重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说来也巧,龚某的妈妈最近生病(右腿静脉曲张),动了个小手术,在家休养的这段时间里与龚某进行了心理沟通,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龚某从来就不关心家长的感受,就连妈妈开刀住院的那几天都没有关心过妈妈的病情。龚某提出,他想要恢复上网,妈妈没有立即答应他,而是问我怎么办?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教育的契机,便建议龚某的父亲与孩子商量一下,草拟一份“君子协议”:
(1)平时以学习为重,在完成作业后,比如阅读、做数学题、背诵单词等之后才能上网玩1小时。
(2)如果是用于学习,比如查资料、打字等,上网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3)上网时不能关门,必须得先和家长打招呼才能上网。
(4)双休日要参加数学补课,完成学业后每天上网不超过4小时,每次连续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
(5)今后不能再出现打骂父母的现象,对父母要尊重。
(6)若不遵守约定,将扣除下次的上网时间。若不听劝阻,家长将会拉掉网线,而且手机和电脑都不能玩了。
……
龚某看到只要遵守协议,就可以玩电脑,所以他也就同意了,并在协议上签字,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也作为监督人签字。协议书一式三份,龚某、家长和学校老师各执一份。
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对“君子协议”的约束力抱有多大希望,没想实行了一周后,龚某表现得特别好,基本能遵守协议约定。家长反映他与过去比较改变很大,基本在十点之前睡觉。我很欣慰,同时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使龚某发生改变?是不是“君子协议”为他们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使其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呢?
5.我不能去学校
龚某网络沉迷的问题初步得到缓解,我想,下一步该解决他的人际交往和学习问题了,可是没想到又出现新问题:龚某怎么也不愿意来学校读书,无论家长怎么劝他都不愿走出家门。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那天中午,我又对龚某进行了家访。
“我不能去学校。”他说话时,眼睛里充满异样的神情。
师:为什么?
龚某:我那么长时间没有去学校了,我去了之后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回答,至少表明他心里面是不反对来校的,只是过不了自己心里这道坎。我暗自庆幸,只要他还有在意的东西,说明还有救。我接着问他:“你觉得谁会盯着你看吗?别人又不认识你。”
龚某:同班同学,他们会以为我有心理疾病,所以才那么长时间没有来。
师:他们也可能以为你是身体不舒服呢?
“也许吧,可是我还是很怕。”龚某在说这番话时,眼睛与我对视了一下,我永远忘不了那种目光,胆怯中还夹杂着乞怜。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最怕的情景是什么吗?
龚某:我一进教室,全班的同学都盯着我……太可怕了!
师: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其实你心里面是想去学校的,只是暂时缺少勇气,那么,我陪你一起进校门怎么样?
龚某:嗯……
师:明天我们一早就到校,趁别的同学还没有来时进入教室,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你了。
龚某:那就试试吧。
我从龚某的爸爸那里了解到,龚某小时候就喜欢打球,于是,我邀请他到学校跟我打乒乓球和篮球,他表现得很兴奋。后来,我请班主任帮忙,动员同学们尽量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龚某,给了他安全感。龚某来校后我也兑现了我的诺言,放学后陪他打了几次乒乓球和篮球,采用兴趣转移的办法,逐渐阻断了龚某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同时培养了他来校的兴趣。
6.班集体的温暖
为了帮助龚某尽快融入班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建议班主任尽量安排乐于助人的班干部与他同桌,平时还要帮他辅导一下功课,监督他的听讲和检查他的作业等。在课间时间,有同学主动找龚某玩,和他聊天,午间休息时,龚某不再扮演“独行侠”的角色,时常与同学们一起玩玩游戏,打打球。有一天中午,从他们的教室门口经过时,我看到他在里面与同学玩得很开心,此时的我感到格外欣慰。
在学校的运动会到来时,班主任还有意安排龚某参加200米跑步比赛,为的是让他走出自我,参与到班集体的活动中。在同学们的加油助威声中,他精神十足,奋力拼搏,虽然他最后没有拿到任何名次,可是这次参赛本身激发了他的集体荣誉感,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五、个案小结
1.辅导效果
在接受三个多月的心理辅导之后,龚某的网络沉迷现象有明显好转。他现在基本能执行上网契约,正常上学,完成作业,每天十一点之前上床睡觉,在家再没出现过打骂父母的现象,亲子关系有很大改观。龚某上课注意力集中,与同学交流增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他最近一次期中考试成绩:语文73,数学61,英语65。
2.辅导评价
2017年5月8日,本案例接受了上海市心理专家陈小亚老师的督导。结合当时的专家督导分析与评语,我对本案例做如下评价:
(1)为什么契约会在这个孩子身上起作用?契约体现了一种平等关系,是对龚某的尊重与信任。因为相互尊重,所以相互信赖,这样的关系就是龚某所要的,契约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契约激发了他内在的积极要素。龚某遵守契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他自觉性的一个表现,在这过程当中正在发生一种他所需要的新型人际关系。
(2)本案例重视了问题的评估和对整体情况的分析,准确判断了龚某网络成瘾倾向的层级。龚某的社会关系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家庭关系,另一部分是和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他跟家长有时也会有冲突,跟同学有时会闹矛盾,但是关系并没有断裂。我努力去发挥它的作用,帮助龚某与同学建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了心理支持系统。
(3)在战术上对龚某网络沉迷问题进行分解,变成我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网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性问题,我认为,网瘾不易解决,但若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如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等,找到这些网外问题对症下药,当网外原因解决了,网内的事情也就容易解决了。
3.个案反思
龚某的心理辅导暂告一段落后,我及时反思整个辅导过程,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当我们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学生以及学生的问题,而应把孩子的问题放到家庭系统中去考虑。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根据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木纽琴(Salvador Minuchin)的家庭系统理论,要改变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必须把他放到家庭系统中去加以考虑。当我们在辅导学生的时候,要把学生放在家庭系统中考虑,注重来访者家庭关系的改善[2]。我对龚某辅导时就是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从家长一开始强行断网,到后来立约使孩子合理上网,龚某及其父母均做出了相应的改变[3]。
(2)充分相信当事人,关注其积极的一面,激发其自身的正能量。如果连我们对学生都没有信心,怎么指望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呢?按照积极心理学理论,凡事都应多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努力,多关注事物的积极一面,通过激发人的积极面来克服其消极面。当然,辅导的方法和策略也很关键,我采用的“契约法”对龚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产生了重要作用,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激发龚某的责任感,帮助他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3)调动集体的力量,积极挖掘当事人周围可利用的资源。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要受成长环境的影响的。龚某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学的积极帮助,给了龚某温暖,不仅把他从网络中拉了出来,还修复了他在学校生活中受到损害的一部分社会功能,对他的行为改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龚某一开始沉迷网络,游离于班集体,后来他融入班集體,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是同学给了他集体的温暖和学习上的帮助,也给了他走出网络的勇气。
参考文献
[1]陶然.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顾海根.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成瘾研究[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靳海风.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1):55-58.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237)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