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500年的贾湖农历历法的发现与考证

2017-08-22 05:20阎朝科
关键词:北斗七星横坐标楔形

□阎朝科

距今8500年的贾湖农历历法的发现与考证

□阎朝科

中国历法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历法之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先民们是如何使用历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一支“贾湖骨笛”的重大发现,解开了谜团。

河南舞阳贾湖考古队领队张居中先生,对贾湖及相关的同时期的遗址所存在的卜龟、数卦等易理文化进行了考证,并推断出在贾湖文化时期可能存在着一个易理八卦的系统。

我们发现,伏羲易理八卦是在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及十二生肖等为纪年、纪月、纪时的时间数理轴上展开的。更重要的发现是,贾湖遗址有水稻等农业耕作的遗存,而农业耕作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节令气候的时刻表来进行指导,这就是我们从古至今所使用的传统历法——农历。这个历法,就存在于距今7800—9000年的贾湖遗址。

2001年春,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在距今约8500年的M521中,共出土三支笛,一支二孔骨笛和两支七孔笛。二孔骨笛M521:1,残长29.47厘米,通体棕色,光滑,刻有五组精美纹饰[1]。另外的两支七孔笛未见类似精美纹饰。

二孔笛有孔的一面较平,与笛子圆形特征不符,不利于共鸣发音和手指按压。且二孔相距7厘米,如发音,则音差很大,似不和谐。笛音孔,一般对称垂直于笛身中轴,但发掘报告称,二孔笛音孔“均稍向右斜”,也与笛子制作的要求不符。故推断其不是用来吹奏的笛子。经分析,五组图案所展示的是以横坐标方式制作的农历历法,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农历历书。笛身大端向西横置,后背两斜孔为支架孔,以支架安插于某物之上,以之作为与上天相通的神物来供奉和展示。“贾湖骨笛”开创了世界坐标式科学数据表示法的先河。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在 《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发表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借用胡大军于201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伏羲密码——九千年中华文明源头新探》的骨笛图,我们重新填绘了骨笛上面的刻纹,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其纹饰。(图一)

图一 贾湖骨笛上的农历图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陈久金在《彝族天文学史》中,介绍了他于20世纪80年代在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对彝族及彝语支系白族、土家族、哈尼族、苦聪人等伏羲后裔的十月太阳历和《夏小正》历法的考释时,也采取了与贾湖骨笛上所刻历法相似的横坐标表示方法[2],这也证明了贾湖骨笛横坐标历法是一种“可行”的历表。(图二)

图二 陈久金等绘制的横坐标历表

贾湖二孔骨笛M521:1,包含有如下信息:

1.北斗七星。二孔骨笛的刻纹,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对应,其中心的较粗的楔形七线,即为北斗七星的刻纹。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不同夜晚的不同时间,出现于天空的不同方位。如初昏,斗柄指东为春,指南进夏,指西入秋,指北则冬。故人们据此来测定季节、月令,节气、时辰,五行、阴阳以及帝君等易理哲学玄机。

上限年代与贾湖骨笛相同的距今7500—8500年的湖南澧县八十垱F1高台建筑遗存,有以七个立柱为标志的居高台中心的最大、最高的木柱与北斗七星中最亮的玉衡星相对应的北斗七星祭坛,这是对贾湖农历骨笛的一个有力佐证。二者证明,在距今8500年左右,已经存在了以北斗七星为标志的天体科学观测,并依据观测制定了横坐标历法,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等实践活动。

北斗七星,被作为主要的数据指标,排列在M521:1之上,是M521:1与天象和历法有关的证据。

2.月亮运行。众所周知,作为地球卫星的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所见到的月亮光是太阳的反射光。月亮回溯运行至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地球和太阳的中心轴,三点成一线,太阳光照射在与地球相反的月亮背面,月亮以黑色阴影一面对着地球,地球见不到月亮的光亮称“朔”。月亮在圆周运转中逐渐偏离地球与太阳的中心轴,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亮处逐渐为我们所见,直到月亮全部暴露在太阳照射之中,为我们全部望见称“望”。由望再回转向朔,月亮开始逐渐偏离太阳的直射,所见的月亮逐渐变小,到接近朔点时几乎没有光亮了,进入一种阴晦的状态,故称为“晦”。(图三)

与月亮一个月的运行轨迹相对应,贾湖二孔骨笛中心位置上的作为七星象征的七个楔形刻纹,表示每月十五左右是月亮最亮的7天,然后与其他刻纹一起,表示月亮在1个月时间内朔、望、晦的运行过程。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横坐标历表。

图三 月亮的朔、望、晦过程(百度图片)

以骨笛上的横坐标方式刻度线计,大端为西为始处,第1线,为细线,表示初一,即“朔”。第3线(表示初三)上有一个向西(笛身横置)三角弯突,是西向蛾眉月出现的标记。第5线(表示初五)再出弯突,表示弯月增大。第6、7、8线(表示初六至初八)上弦月出现,三线两端各有“凸”形三角符,表示重复计数和“凸”月出现(表示初九至十一,以三角符标记三线重复计数)。第12~15线为七星粗楔形线,满月出现,15线达到最圆,称望(或是与“旺”通)。第16~18线(表示十六至十八日),在七日大月亮区段。第19~21线(表示十九至二十一日)三线两端,各有“凸”形三角符表示重复计数和“凸”月出现(表示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同样,以三角符号标记三线往返3天,月亮缩小。第25线(表示二十五日)出东向三角突,表示东向下弦月出(与现代下弦月二十三日左右出有异,相隔八九千年,或为正常)。第27线(表示二十七日)出东向三角突,为东向下蛾眉月。第29线(表示二十九日)为细线,表示已经见不到月亮了,故称“晦”,是小月终。若大月,当月还有一天为三十,即以笛端“网线”图表示,喻月亮被“网”。周期完结,又回溯到骨笛大端以西为始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陈久金所考释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中国夏人的 《夏小正》,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流传至今的历法,是十月太阳历,即一个月是36天。故夏以前的历法有可能为十月历。

贾湖的二孔骨笛也可排出一个月36天,即把中间七星作一个重复往返,就是36天。故也可能属于十月历。或者是二者兼备。

3.时辰。以横坐标线所分24格计,为12时辰24时。起于子时,后依次而列。

4.月令、季节、节气。以横线所分24空白格计,每2格为1月,共12个月。第一个三密集线对应4月,表示春季结束,夏季开始;密集线表示白昼“密集”出现,开始夜短昼长;较粗的楔形七线中间的独立之线为夏秋分界,也是半年的分界。第二个密集线对应9月,表示秋季结束,冬季开始;密集线表示夜晚“密集”出现,开始夜长昼短,从而形成四季。

七星左右,各为十二,二者相加,是二十四节气。图中标记三角弯突的四条横线,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有特殊意义的节点;第3线三角弯突对应的是春雷震响,万物萌动的惊蛰;第5线三角弯突对应的是天气转暖,播种开始的清明;第19线三角弯突,对应的是立冬;第21线三角弯突,对应的是大雪;第9线开始为一个粗楔形线标记,表示太阳光照射转强,对应的是芒种,表示麦收;第12线粗楔形线独立居中,表示为一年气温的最高点和分界点,对应大暑;第14线最后一个粗楔形线对应处暑,表示一年炎热时期的结束,等等。

5.纪年。七星左右,各为十二,是为十二生肖、十二地支,用于纪年。

6.易理哲学。七星左右,各有三密线,各相加为十,是为十天干,全部相加是河图20之数。七星中线左右纵线连接两组各为3,各与左右12线相加为15,是为洛书15之数。证明了贾湖时期伏羲易理哲学的发展。

以前,我们很难理解“方牙”的含意。经考析,我们发现,“方牙”就是虎獠牙的组合。由甲骨文“”(伏,向下的獠牙),与向上的獠牙与“”(羲,向上的獠牙)合成,体现了伏羲部落的虎崇拜。

在距今8500年贾湖文化遗址之后的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遗址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方牙”[4]。(图四)

图四 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 05T11-02(19):30伏羲“方牙”

贾湖二孔骨笛上的两组粗楔形刻纹(图五),就是由獠牙组成的“方牙”,为伏羲氏标记,它表明了伏羲氏族在贾湖的存在,也证明了伏羲氏族是贾湖易理八卦的创造者。

贾湖农历骨笛的发现,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图五 贾湖骨笛上的“方牙”名号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2]陈久金等:《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汉)郑玄注:《易纬·通卦验》。

[4]贺刚:《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岳麓书社,2013年。

(作者单位 湖南省怀化市档案局)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北斗七星横坐标楔形
凝望北斗七星
楔形接头在HS875HD钢丝绳抓斗上的应用
不可轻用的位似形坐标规律
医用直线加速器外挂物理楔形板的楔形角测量
以一次函数图象为载体的规律探究题
恒星
北斗七星
例谈二次函数的顶点横坐标x=-b/2a的简单应用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平面直角坐标系”解题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