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前
王孙燮鼎器主考释
□黄锦前
公子燮是楚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公子燮之乱”亦为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孙燮鼎器的发现和研讨,有助于更加深入、细致地认识这段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而值得重视。
图一
王孙燮鼎器,直口,窄沿,深腹圜底,一对附耳,三细高兽蹄足,盖面微鼓,中部有衔环小钮,周边有三个兽形半环立钮;通体饰蟠虺纹,三足上部饰兽面纹,外底有烟炱。其时代,吴镇烽定之为战国早期,应偏晚。因为从该鼎器的形制、纹饰看,它与河南潢川高稻场出土的蟠虺纹鼎[4](图二:2)、楚子戠咎鼎[5](图二:1)等极似,与曾孙法鼎[6](图二:4)、曾太师奠鼎[7](图二:5)、邓尹疾鼎[8](图二:3)等亦较似。
关于上述鼎器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比如,高稻场出土的蟠虺纹鼎,《中国青铜器全集》定之为春秋早期,笔者认为略偏早;张昌平定之为春秋晚期偏晚[9],笔者认为略偏晚,约为春秋中期为宜。又如,楚子戠咎鼎,吴镇烽定之为战国晚期,失之过晚,亦应定为春秋中晚期。又如,曾孙法鼎、曾太师奠鼎、邓尹疾鼎等,其制作时代一般定为春秋晚期[10]。而王孙燮鼎器的时代,亦当与上述诸鼎器接近,结合其铭文字体来看,约为春秋中期偏晚。过去,我们也曾将其定为春秋晚期后段[11],失之过晚。
图二
熟悉楚国历史者都知道,楚国在楚庄王即位之初,曾发生过斗克和公子燮联合作乱之事,史称“公子燮之乱”。公子燮为楚穆王之子,楚成王之孙。据史书记载,楚成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史记·楚世家》载:楚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楚成王在与齐桓公持续十余年的争霸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泓水之战,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楚国自此称雄中原。同时,大力开拓疆域,使楚国疆域扩展到千里之外。鼎铭的“王孙燮”,应即文献中的“公子燮”。因楚成王为楚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公子燮为其孙,称“王孙燮”,亦属名至实归。
公子燮的事迹,见于《左传》等文献记载。《左传》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冬,楚公子燮灭蓼。”杜预注:“蓼国,今安丰蓼县。”陆德明《释文》:“蓼音了,字或作‘鄝’。”此蓼应即东蓼。近年,曹锦炎认为,最新公布的一件春秋晚期后段的瘳子书厷鼎[12],可能应属东蓼之器[13]。该鼎的发现,或需重新认识东蓼的最终灭亡时间。
《左传》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乱,城郢而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将如商密,庐戢梨及叔麇诱之,遂杀斗克及公子燮。初,斗克囚于秦,秦有殽之败,而使归求成。成而不得志,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故二子而作乱。”此文说的是,楚庄王即位时,斗克(字子仪)及公子燮趁子孔、潘崇率军攻打群舒之机作乱,挟持楚庄王将至商密,为庐戢黎及叔麇诱杀,叛乱以失败告终。
公子燮死于鲁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故,此王孙燮鼎器的制作时间,应不晚于此年,即公元前613年以前,这与上述所依据形制、纹饰而定其时代约为春秋中期偏晚也相符合。
综上所述,关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中著录的一件私人收藏的王孙燮鼎器的研讨,本文认为其器主“王孙燮”,即是见诸于文献的楚成王之孙、楚穆王之子“楚公子燮”。其事迹见于《左传》等文献记载。公元前622年,公子燮曾率师灭蓼。公元前613年,斗克及公子燮趁子孔、潘崇率军攻打群舒之机作乱,为庐戢黎及叔麇诱杀,叛乱以失败告终。鼎器的制作时间,应在公元前613年以前,约为春秋中期偏晚。鼎铭与文献相印证,有助于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有关楚史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而值得重视。
[1]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7年—1994年;《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
[3][11]黄锦前:《关于升鼎来源问题的一点看法》,刘玉堂主编《楚学论丛·第三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4]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7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
[5]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同坑出土2件,形制、纹饰、铭文相同,另一件未见著录。
[6]a.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市安居镇发现春秋曾国墓》,《江汉考古》1990年第1期。 b.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7]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b.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8]a.王少泉:《襄樊市博物馆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b.刘彬徽、刘长武:《楚系金文汇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2007年。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10]a.有关邓尹疾鼎时代的讨论,可参看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b.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
[12]曹锦炎:《黄子鼎与瘳子鼎——兼谈黄国与鄝国的地望问题》,罗运环主编:《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13]a.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又《古蓼国历史地理考异》,载《历史地理·第 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b.田成方:《鄝子妆戈的年代——国别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5期。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责任编辑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