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隋代细白瓷(上)

2017-08-22 05:21胡强王会民
关键词:开片釉面白瓷

□胡强 王会民

邢窑隋代细白瓷(上)

□胡强 王会民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被称为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由于胎釉原料的不同和使用人群的需求有别,各个时期不同窑口的瓷器中会有粗细、大小等方面的不同,邢窑也不例外,其中白瓷最为显著。以隋代白瓷为例,至少可分为透影细白瓷、细白瓷和普通白瓷三种。研究和测试表明:透影细白瓷的特征,主要是胎薄、质细,并且由于加入了适量的长石等矿物,器物胎釉在适当的温度下能够较好地熔融和胶接,从而达到了胎质细腻、致密,断面油脂状光泽以及光照透影的效果。邢窑的制瓷水平也因此在隋代独步天下。还有一种细白瓷,其器物种类、造型、胎釉等方面都与透影细白瓷差别不大,事实上却没有达到透影的程度,由于发现较少,所以很少有人在研究中提及,至今不被大多数研究者所了解。最近,利用邢窑发掘之便,我们在一些考古工地上采集到一定数量的这类细白瓷片,并参考了相关的考古发现成果,认为在隋代白瓷系列中确实存在着单独的一类——细白瓷。本文根据隋代细白瓷的调查、采集、考古出土、馆藏等资料,结合部分细白瓷标本的化学成分测试结果,对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品类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人指正。

一、窑址采集、墓葬出土、馆藏标本

采集、墓葬出土、馆藏的隋代细白瓷中以碗、杯类最为常见,还有高足杯、盘、钵、瓶、扁壶、罐、砚、佛像等,与透影细白瓷品种大致一样。采集类标本,包括窑址发掘出土类,编号为“采001~024”;墓葬出土类标本,编号为“墓001~026”;传世、博物馆藏品,编号为“馆001~003”。

(一)采集类标本

采集品以残片为主,器型以碗、杯类器物最为常见,另有盘、钵、罐、砚、造像等。碗杯类器物有假圈足和平底两种,大部分施釉不到底,外壁近底足处旋削痕明显,足外削棱一周。杯类器物造型丰富,除日常用造型外,采集和馆藏品的标本中,还出现了多种动物类造型的特型杯。

采001,碗,尖唇,敞口,斜直壁。残高5.8厘米,口径9.5厘米(图一:1)。

采002,碗,假圈足外撇,足底稍内凹,残高2.8厘米(图一:2)。

采003,碗,圆唇,敞口,壁斜直,腹较浅。残高4.1厘米,口径8.6厘米(图一:4)。

采004,碗,圆唇,敞口,弧腹,假圈足微外撇,足底内凹。高4.6厘米,口径10.4厘米(图一:3)。

采005,碗,尖圆唇,撇口,腹壁较直,腹较深。残高7.2厘米,口径9.8厘米(图一:8)。

采006,碗,圆唇,斜直壁,腹较深,平底内凹。高7.4厘米,口径11.5厘米(图一:9)。

采007,碗,残存下半部,施釉至足根,假圈足微外撇。残高2.6厘米(图一:6)。

采008,碗,圆唇,敞口,弧腹,平底稍内凹。高4.2厘米,口径10.4厘米(图一:7)。

采009,杯,尖唇,敞口微外撇,深腹,假圈足稍外撇,足底内凹。高6.7厘米,口径7厘米(图二:1)。

采010、采011,杯,形制与采009相近,唯大小有别。采010,外壁施釉近足根,杯高6.5厘米,口径7厘米,(图二:4);采011,杯残高5.5厘米,口径6.8厘米(图二:2)。

采012,杯,残存底部,假圈足底部刻“十”字字款(图二:3),另外还有假圈足底画有“井”(图二:7)、“记”(图二:6)等字款或符号的瓷器。

图一 碗类

图二 杯类

采013,高足杯,圆唇,敞口,弧腹较深,下接喇叭形高足,柄中部起凸棱一周。高6.2厘米,口径8.6厘米(图三:1)。

采014,高足杯,残存高足部分,柄中部有凸棱一周。残高2.2厘米(图三:3)。

采015,鹦鹉杯,鹦鹉做仰身状,头内勾,杯口由两翅及尾鸰合拢而成,眼点黑彩,体表模印、刻画羽毛。胎细白,通体施透明釉,釉面有开片。高10.5厘米,长14厘米(图四:5)。

采016,狮首杯,八棱形杯口斜收,圜底筒形杯身,狮眼点褐彩,张口伸舌,毛发卷曲下垂,双爪伏地。杯口外壁印8个圆圈连珠纹,杯身饰变形忍冬纹(图四:1)。

采017,狮首杯,下部为狮首,眼点黑彩,双前爪抱于胸前。杯体原应为八棱形,模印忍冬、莲花等植物纹饰。残高10厘米(图四:4)。

采018,盘,尖唇,直口,浅弧腹。高3厘米,口径22.8厘米(图五:2)。

采019,圈足盘,尖唇,直口微敛,弧壁,下为外撇高圈足。高5厘米,口径15.6厘米(图五:1)。

采020,钵,方唇,敛口,溜肩鼓腹,底部缺失。残高8.4厘米,口径10.4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图六:2)。

采021,砚,经复原知其为八曲花瓣形,中间为花瓣状砚面,外为围绕花瓣状砚面的花式墨池,每个花瓣的下部附有砚足,皆残缺。砚面和底部无釉。残高3.6厘米,墨池深1.6~2厘米(图六:4)。

采022,圆形辟雍砚,砚面外侧饰两道弦纹,外壁饰三道弦纹,砚足做瓜棱状,口沿有些许褐色点彩。残高3厘米(图六:11)。

采023,佛造像,残存佛造像衣角部位、双足及下踩莲座的上半部。胎质细腻黏糯,透明釉匀净柔和,釉面有均匀开片。造像衣褶刻画准确到位。莲座分莲台和莲瓣两部分:莲台做莲蓬状;两层单莲瓣环绕在莲台,上层莲瓣的高度原应超出莲台,莲瓣中间起脊,均捏塑贴附在莲台上。莲台与造像联结处刻有加固划痕。残高6厘米(图五:6)。

采024,佛造像,残存莲座部分,从莲座上残留的痕迹看,原应为背屏式造像。莲座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平台,粗瓷泥制成,胎色灰黄,外罩透明釉,釉面有均匀开片;在方台成角处悉用工具斜削。上部是圆形莲座,细瓷泥制成,嵌入下部粗瓷方台内,胎质洁白细致,釉色明快,积釉处呈水绿色。圆形莲座,自下而上又分三层:最下层为圆形矮台座;中间层饰重瓣莲花十组,莲瓣之间,间隔“钉”形饰;上层仍为一较矮圆形台座,在台座偏后部留有造像背屏与莲座的粘接痕。方台高3.5厘米,边长14.4厘米,通高5.3厘米(图五:4)。

(二)墓葬类标本

墓葬出土的细白瓷器物数量有限,主要器物有碗、杯、钵、盘、瓶、壶、罐、炉、烛台、砚等,相较采集品而言,此类标本完整而精美。

图三 高足杯

图四 动物形杯

墓001,李裕墓白瓷碗,尖唇,敞口,深腹,壁较直,假圈足外撇,足心内凹,足外端削棱一周。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细碎开片。高9.3厘米,口径11.8厘米(图一:5)。

墓002,李裕墓白瓷碗,圆唇,敞口,弧腹,圈足外撇,内侧斜削,足外端削棱一周。内底心贴塑覆莲一朵。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至足根,釉面有细小开片。高4.3厘米,口径11.8厘米(图一:10)。

墓003,斛律徹墓白瓷高足杯,尖唇,敞口,斜壁深腹,喇叭形高足,足沿斜削一周,杯体与高足接合处有圆形平台。高7.2厘米,口径7.7厘米(图三:2)。

墓004,李裕墓白瓷杯,尖唇,深腹,腹壁斜直,假圈足。高7.2厘米,口径8.1厘米(图二:5)。

墓005,元威墓白瓷钵,方唇,敞口,弧腹,平底。内外壁均施釉,外底无釉,釉面开片。高3.8厘米,口径11.8厘米(图六:10)。

墓006,苏统师墓白瓷钵(原报告称盂),圆唇,敛口,弧腹,平底。腹部有粘痕。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满布开片。高3.2厘米,口径2.55厘米(图六:7)。

墓007,李裕墓白瓷盘,圆唇,敞口,弧腹,平底。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有开片。高2.4厘米,口径15.3厘米(图五:3)。

墓008,九龙山墓白瓷盘,尖圆唇,侈口,斜壁,平底,底部有三个矮方足,三足间露白胎,余施白釉,釉面有开片。口径27厘米,高3.3厘米(图五:5)。

墓009,平山穆家庄隋开皇二十年 (公元600年)墓白瓷瓶,盘口,细颈,丰肩鼓腹,腹下斜收,小平底。肩腹部饰双凹弦纹四组,施白釉不到底,白胎。口径8.6厘米,底径10.9厘米,高37厘米(图七:5)。

墓010,丰宁公主墓长颈瓶,侈口外翻,亚腰形长颈,椭长腹,肩颈接合处饰一周凸弦纹,假圈足外撇,足底内凹。外壁施釉近足,釉面开片细密均匀,白胎坚致。高24.8厘米,口径7厘米,最大腹径12.4厘米(图七:6)。

图五 盘、造像

图六 罐、钵、砚等

墓011,苏统师墓白瓷长颈瓶,方唇,敞口,细长颈,颈肩交界处饰一周凸棱,丰肩鼓腹,下腹斜收,假圈足外撇,足外削棱一周,底微内凹。外表施釉不到底。高14.3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8.4厘米(图七:8)。

墓012,李静训墓白瓷瓶,钵形口,长双节颈,下垂腹,假圈足。白色釉,有开片,底足无釉,白色胎。高6.9厘米,最大腹径3.5厘米(图七:10)。

墓013,李静训墓白瓷钵口瓶,细颈,腹部椭圆形,假圈足,釉有开片,足无釉。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最大腹径8.6厘米(图七:7)。

墓014,尉迟运与贺拔氏墓白瓷瓶,细颈中部以上缺失,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颈肩接合处饰一周凸弦纹,通体白釉,有细碎开片。残高21厘米(图七:9)。

墓015,李裕墓四系鸡首壶,盘口变形倾斜,细颈,圆肩,斜直腹下部内收外撇,平底。颈中上部饰数周凹弦纹,颈肩交接处饰一周凸棱。肩部对称两侧置缄口鸡首流和原应为螭首的双泥条长柄。并粘附四组双泥条系。残高23.4厘米,口径5.9厘米,腹径11.4厘米(图七:2)。

墓016,李静训墓白瓷双螭首柄双身壶,盘口,细颈,下接二联壶身,壶身腹下部内收,至底外张,双平底。颈部饰弦纹三周,肩部相对之处各置双股独角螭首柄,螭各张口衔盘,肩部和下腹部各饰两周凹弦纹。外表施釉不到底,釉面开片,瓷胎白色。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宽12.6厘米(图七:1)。

墓017,李静训墓白瓷双系螭柄鸡首壶,盘口,细颈,丰肩,腹下部内收,至底部外侈,平底。颈部两道凸棱,颈肩接合处一周凸棱。腹上部饰凹弦纹两周。肩部前后对称,两侧置张口鸡首和螭首双股长柄,螭双角,张口衔壶口;左右两侧附双泥条系,系下部有圆钉饰。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开片,瓷胎白色。高26.5厘米,口径5.9厘米,腹径11.5厘米(图七:3)。

墓018,苏统师墓白瓷四系罐,方唇直口,短颈,圆肩。假圈足外撇,足外端削棱一周。肩部等距离粘附双泥条四系,腹部上、下饰凸棱各一周。高9.2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8.6厘米(图六:5)。

墓019,李静训墓白瓷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假圈足。肩上贴下附圆钉饰的双泥条四系,系下饰一周弦纹。外表施釉不到底,釉面有细小开片。高8.3厘米,口径3厘米,腹径7厘米(图六:1)。

墓020,史射勿墓白瓷罐,圆唇,敛口,卷沿,束颈,鼓腹,假圈足。内壁下部及足部露白胎,余施白釉,釉略泛青绿,釉面有开片。高9.6厘米,口径14厘米(图六:8)。

墓021,李静训墓白瓷小盖罐(原报告称盒),扁圆形,敛口,盖上有宝珠钮。器里外、器盖施白釉,罐底无釉,釉面有细小开片,瓷胎白色。罐高4.8厘米,口径2.5厘米,盖高2厘米(图六:9)。

墓022,吕武墓白瓷小水盂(盖罐),圆唇敛口,扁圆腹,小平底。盖扁平,中有一圆球形钮(实为宝珠形)。胎、釉皆白色,釉厚处开片,器底和盖底无釉。高4.2厘米,盖径3.5厘米(图六:6)。

墓023,尉迟运与贺拔氏墓白瓷熏炉,敛口,圆肩,直腹,圈足。肩部和腹中部偏下各有凹弦纹两周,两组弦纹之间镂刻四个组的长条形孔三组,每组镂孔两侧刻有竖线。圈足上部有凸棱两周。整体施釉,釉面开片,外底无釉。高6.2厘米,口径2.7厘米(图六:12)。

墓024,尉迟运与贺拔氏墓白瓷烛台,残,圆柱体中空,上部原有圆盘,中下部残留五节,全身施白釉(图六:13)。

墓025,李裕墓白瓷辟雍砚,圆形,砚面微凸,外围一周凹槽,下附11个蹄形足,足以环状平板承托。砚面、底部及环底无釉。高2.6厘米,面径5.1厘米(图六:3)。

墓026,李静训墓白瓷小扁壶,口部外侈,肩部附两耳,瓶体扁平,假圈足,壶身两面印口衔忍冬叶的兽面纹,外绕联珠一周。白釉施至腹下部,有开片。高8.8厘米,最宽处6.7厘米(图七:4)。

(三)博物馆藏品类标本。

馆藏品所见不多,只见有杯和动物造型的特型杯类。

馆001,陕博高足杯,敞口,深腹斜收,杯底部是圆形小平台,下接高足,足柄中部有凸棱。杯身上、下各饰两周凹弦纹。高9.1厘米,口径8.8厘米(图三:4)。

馆002,大英博物馆藏白瓷狮首杯[1],杯体八棱形,自口部斜收,至底部渐成圜底。下部之狮眼点褐彩,张口咧腮,左前爪伏地,右前爪抱于胸前。杯体表面模印联珠、联珠人面、持物(乐器)胡人和忍冬等纹饰。高9.3厘米(图四:3)。

馆003,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白瓷牛首杯[2],杯下部所附之牛犄角高挑,瞠目张口,双耳后拢,双前肢屈膝伏地。杯表面模印联珠、忍冬、成排短线等纹饰。长12.2厘米,宽10.2厘米,口径9.2厘米(图四:2)。

二、隋代细白瓷的造型及胎釉特征

(一)隋代细白瓷的含义

隋代细白瓷,是特指隋时期胎质细腻、胎色白或灰白,施透明釉,釉面常见细小开片,釉下不施化妆土的一类产品。所见的报道、资料中,也有少量此类细白瓷中施有化妆土,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误把白色的胎当成了化妆土的一部分并进行描写;一种可能是古代窑工比较粗心,把原本不需要化妆土细瓷施上了化妆土。所以,我们权且把这类瓷器也归入隋代细白瓷行列。

(二)隋代细白瓷的制作

通过对标本进行观察,发现此时期细白瓷中的碗、钵、盘、杯等,以轮制拉坯器皿为主流,次之为瓶、壶、罐等的拉坯加接坯器皿。此外,还有动物形杯、造像等的模制加雕塑作品。无论以何种工艺成形的坯件,工匠们在制作上都倾注了全部心血,每件作品的器体都厚薄均匀,器表光洁平整。从采集、出土的产品看,隋代细白瓷的造型、种类、装饰等都与同时期的透影细白瓷区别不大:胎质细腻,断面都有油脂状光泽;除个别器物外,一般器物的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近底、足,流釉、积釉的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白瓷;器类丰富,以小巧型器物为主,实用、陈设、观赏、冥器等并举;装饰不是主流,因造型上的需要而以布局精细、合理为主;装饰方法以模印为主,同时使用了捏、贴、点、刮、刻、划、旋、削、雕、镂等技法,装饰题材多以佛教题材的莲瓣纹、联珠纹以及动物造型为主。

图七 瓶、壶类

(三)隋代细白瓷的造型

常见的碗、杯类器物中,唇部或尖或圆,口部或敞或外撇,腹壁多斜直,立体而挺拔。腹与足根交接处旋削出极小的平台,减少了圆腹与外足部接合的突兀感。平底器物,底面不大,与腹部交接处多见弧折,形成流畅圆润和自然一体的效果。假圈足器物,足部多较直,足外侧旋削不如透影白瓷精细,很少见宽圈足,而透影瓷碗、杯类器物,多宽圈足。足矮而外撇,足外缘有精细的一周旋削,足外心旋削成尖。罐、瓶、壶类器物中,常见有双泥条做成的系、纽或执手,腹部常见凸弦纹或凹弦纹,简练、明快,构图合理,重心一致。多足砚,则使用了模印、贴塑等制作和装饰技法,一周小动物或蹄形足均匀地粘附在砚体下部,配以砚面丰富的变化,新颖、别致,相得益彰。佛造像,则是用细瓷泥做成的佛像和下面的粗瓷底座黏合成一体,雕塑、模印、刻画、削、粘等多有使用,粗细分明,图案对称,重点突出。特别是几种动物类造型的杯,把动物整体或局部形象结合在器物上,多种装饰方法并举,动物形象夸张而不失写实,器物造型别致而不失实用,可谓创意标新,匠心独运。

(四)隋代细白瓷的特征

细白瓷的断面和表面皆不如透影细白瓷细腻,但明显白于普通白瓷。在10倍放大镜下,细白瓷的釉面气泡多而均匀,大部分瓷片釉面有明显的开片,而透影细白瓷气泡相对少,小而均匀,几乎没有开片。细白瓷与普通白瓷的区别就更明显了。普通白瓷,皆施有化妆土,流釉、积釉现象普遍,釉面几乎都有大而明显的开片,气泡大小不一,相对少且不均匀分布。

(五)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隋代细白瓷的胎釉特征与透影细白瓷、普通白瓷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考察其胎、釉的内在化学成分是区分特征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所)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硅所)对隋代细白瓷、透影细白瓷、普通白瓷的部分标本的胎、釉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在较多的数据中,择取了最常见的钠、镁、铝、硅、钾、钙、钛、铁8种主量元素进行比较分析。

1﹒主要化学成分组成比较。隋代细白瓷、透影细白瓷、普通白瓷三类器物中的胎、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比较。数据列表:表一至表三。

2﹒主要元素含量比较。依据本文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钠含量。金属钠的含量虽然在胎、釉中互有高低,但在三种不同的白瓷中是有所区别的,从透影细白瓷到细白瓷到普通白瓷逐渐减少。

(2)镁含量。金属镁的含量则没有规律。胎中的镁,细白瓷中的含量最高,普通白瓷与透影细白瓷的镁比较接近,透影细白瓷胎中镁含量最少。釉中的镁,细白瓷中的镁含量最少,透影细白瓷和普通白瓷中的镁含量接近。

表一 邢窑隋代细白瓷胎、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内邱城关采集)

(3)铝含量。金属铝在三种瓷胎、釉中的含量差别不大,细白瓷的稍高。中科所给出的碗盘罐、杯足、杯腹等三类器物标本的胎中铝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8.7、28.6、28.9(误差值此处略去,下同)。釉中铝,上述三类器物标本的釉中铝含量均值分别为 14.9、15.5、15.6。普通白瓷和透影细白瓷胎、釉中的铝含量比上述两项数据稍低,均值约分别为25~26和12~14。

表二 邢窑隋代透影细白瓷胎、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内邱西关北出土)

表三 邢窑隋代普通白瓷胎、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

(4)硅含量。金属硅在胎和釉中的含量总体上差别不大,特别是细白瓷和普通白瓷,集中在62~70。胎、釉中的硅含量互有高低。透影细白瓷稍有不同,胎、釉中硅含量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其中胎中硅的含量稍低,集中在62~63,釉中硅的含量稍高,集中在68~70。

(5)钾含量。金属钾的含量,中科所给出的细白瓷胎、釉数据,分别在1.31~1.56和2.05~2.51,釉中钾含量普遍高于胎中钾含量。上硅所给出的普通白瓷胎、釉中的钾含量,除一例为5.15外,其余的数据集中在1.39~2.67,与细白瓷区别不大,不同的是胎、釉中的钾含量互有高低。而透影细白瓷胎、釉中钾的含量明显要高,上硅所给出的数据集中在5.79~8.13,且胎中的钾含量高于釉的钾含量。也就是说,在普通白瓷和细白瓷胎、釉中,普遍含量在 0.61~3,且胎、釉中的钾含量互有高低。而透影细白瓷中的钾的含量不仅5.79~8.13,且所有数据中都是胎中钾含量大于釉中的钾含量,透影细白瓷胎中添加钾的结果非常明显。

(6)钙含量。细白瓷的胎中的钙含量为0.86~1.70,中科所给出的碗、盘、罐、杯足、杯腹三项均值分别为1.24、1.47、1.14。而釉中的钙含量明显高出不少,表一中的数据在7.39~15.69;中科所给出的三项均值分别为12.56、12.76、9.96。而在透影细白瓷胎中的钙含量大多不超过1,最低的标本为0.43,最高的也只有1.07。釉中的钙含量在2.27~5.37,都明显低于细白瓷中的钙含量。而普通白瓷胎中的钙含量与透影细白瓷胎中的钙含量更接近,普通白瓷釉中的钙含量却与细白瓷釉中的钙含量更接近。

(7)钛含量。钛在上述三种瓷的胎、釉中的含量都不高,其中透影细白瓷胎釉中的钛含量最低。

(8)铁含量。透影细白瓷胎、釉中的铁含量皆不超过1,数据为0.77~0.84,个体间差异很小。细白瓷与透影细白瓷的铁含量数据均值接近,中科所给出的碗、盘、罐、杯足、杯腹三项铁含量数据均值分别是:胎0.75、0.78、0.77;釉1.14、0.96、0.86。与透影细白瓷明显的不同是个体间铁含量差别稍大,低至0.58,高至2.37。普通白瓷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其一,铁含量稍高;其二,胎中铁含量普遍高于釉,胎中铁含量在1.94~2.22,釉中铁含量在0.81~1.59。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几点认识:一是隋代透影细白瓷、细白瓷、普通白瓷的化学成分组成比较表明,几种档次的瓷器的制作是当时窑工的刻意行为,窑工通过原材料的粗细和不同辅料的添加,加上高超的烧制等技术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二是三种瓷化学成分占比最重的主量元素硅、铝两项数据差别不大,表现出原材料上的一体性,透影细白瓷个体间硅含量差别不大,说明选料上的相对精细。三是成分含量上,最大的不同在钾、钠、钙、铁四种元素上。四是钾和钠两项数据中,透影细白瓷都明显高出细白瓷和普通白瓷。有测试数据证明,长石中的硅、铝、钙的的含量与其他制瓷原料中的含量区别不大,唯钾、钠含量较高,铁含量低,与透影细白瓷胎釉中高钾、高钠、低铁的结果吻合。可以这样认为,高钾、高钠是白瓷透影的主要原因,因为钾、钠在胎、釉中都可起到助融、高温胶接、降低烧成温度、减少胎的高温变形和釉的高温流动等作用,此前已有文章专门研究过[3]。五是钙含量在透影细白瓷中最低,胎中钙含量细白瓷稍高,釉中钙含量明显高的是普通白瓷和细白瓷,而普通白瓷釉中钙含量最高。钙是普遍存在的物质,根据需要进行一定量的添加,在胎、釉中的效果会各有不同。推测钙在胎中可起到助融和降低烧成温度的作用,这与透影细白瓷中的高钾、高钠情况大致一样。但高钙与高钾、高钠相比,高温胶接作用不强,达不到透影的效果。钙用在釉中则能够提高釉的透明度和光润感,缺点也是由于助融和烧成温度降低的原因,釉在高温下容易流动或被烧飞。所以普通白瓷釉中高钙的结果是釉面光润、透明感强,但开片、流釉、积釉现象普遍,这也说明了邢窑窑工在普通白瓷的选料、配料上把握得不很精道,各个技术环节还没有完善尽美。六是铁含量数比较,以普通白瓷胎、釉中的铁含量为高,推测选材和配料方面与前两种瓷稍有不同,或是胎釉中添加了黏土、釉土一类的辅料。经测试,一些黏土和釉土中钙含量高的同时铁含量也较高[4],因此推测有可能是辅料的添加无意识地提高了普通白瓷胎釉中的铁含量。

[1]霍吉淑:《大英博物馆所藏明代以前的白瓷》,上海博物馆编 《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2]a.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b.Far Eastern Department,Royal Ontario Museum(1992):《Homage to Heaven,Homage to Earth:Chinese Treasures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Toronto,pl.24 right.

[3]张志忠、王会民:《邢窑隋代透影白瓷》,《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4]杨文山:《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作者单位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开片釉面白瓷
一种超疏水陶瓷砖及其制备方法
稀土尾矿在无光釉中的应用研究
瓷器的开片原理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浅谈汝瓷开片艺术
开 片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