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傩是一种请神逐鬼、向自然界祈求降福免灾的文化现象,远古先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利用神明的力量和宗教观念来帮助超越自我,战胜自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巫傩文化。池州傩作为中国巫傩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安徽省池州市的贵池、青阳和石台等地,因分布面广且非常集中,所以当地有“无傩不成村”一说。该市现仍有18个宗族共40余个自然村每年定期正常开展傩事活动。
关键词:池州傩
“傩”,从字面来看,是“人”与“难”,也可以理解为“人有难,舞儺以驱之避难”。傩是一种请神逐鬼、向自然界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远古先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利用神明的力量和宗教观念来帮助超越自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巫傩文化。巫傩活动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渐渐融入民间习俗之中,流传到现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各有特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池州傩(贵池傩)主要集中在贵池区的梅街、茅坦、里山等镇,因分布广且相对集中,所以当地有“无傩不成村”一说。该市现仍有18个宗族共40余个自然村每年定期正常开展傩事活动。2006年,“池州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名录”,享誉中外,声名远播。
一、池州傩历史渊源
池州古代为吴、楚之地,吴人和楚人均信仰巫鬼,常以歌舞事神。现存对池州傩最早的描述是唐代对南北朝梁昭明太子祭祀活动的记载。那时的池州傩,主要以祭神、祭祖为主,分为“春祭”和“秋祭”,即“春祈秋报”。后来,又在傩祭、傩舞的基础上,逐步演化形成了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同时又有角色行当以及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池州傩戏。
1949年之后,傩事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和“旧文化”,慢慢衰落,“文革”期间几乎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池州傩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渐渐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们的关注。1987年,相关单位在池州市召开了“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北京、江西等1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池州傩项目的傩仪、傩舞和傩戏。这是池州傩第一次向外界进行展示,此后,德国、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纷纷慕名前来实地考察研究。
2000年8月,池州傩应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义安城的邀请,首次走出国门,一展风采。之后,又相继赴韩国、德国、匈牙利、香港等海外多次演出,演出期间场场爆满。
二、池州傩基本内容
池州傩属于民间傩,又称“乡人傩”(其中高跷马属“军傩”)。池州傩是以“宗族”为载体,以“社”为单位,以“戴面具表演”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傩仪”、“傩舞”、和“傩戏”。
(一)傩仪。池州傩戏有着特定的仪式,必须遵循“祖制”,严格执行。每年的傩事活动,首先从“迎神下架”开始:正月初六夜晚至初七凌晨,执事等人沐浴“净身”后,悄悄(免惊动列祖列宗)前往祠堂或庙宇,燃灯、点香烛,作揖朝拜后,击鼓鸣锣,将傩神面具从阁楼的神龛上请出,并将神伞覆荫其上,而后锣鼓不停地鸣响,直至正月十五送神上架。期间会相继开展请阳神、请三官、社坛起圣、新年斋、打社公、送神等祭祀仪式。正月十五演出的村子,要在长辈的带领下,再将面具按固定的摆位逐一放进“日”、“月”面具箱或者龙亭里,称“送神上架”。至此,完成所有仪式。
(二)傩舞。傩舞源于原始巫舞,要戴面具表演,一般不唱,通常是一领众和的“喊断”:即执事者领诵世代传抄的颂词,众人一起应和。各个宗族的傩舞根据其内涵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场地,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表演剧目的次序、出场的人数以及舞蹈动作互不雷同。主要剧目有舞伞、打赤鸟、舞回回、滚球灯、舞古老钱、舞财神、跳土地、魁星点斗、踩马、钟馗捉小鬼、花关索战鲍三娘、五星会、舞合和、醉胡腾、关公斩妖等。
(三)傩戏。池州傩戏传统剧目主要有以《孟姜女》为代表的“范家戏”、以《刘文龙》为代表的“刘家戏”和以《陈州放粮》、《章文显》等为代表的“包家戏”三大类,还有《薛仁贵征东》和《花关索》等剧目。演出前,表演者须先沐手,再向面具(傩神)作揖行礼;表演时,后场有先生坐场,捧着剧本“喊断”、“提词”和“帮腔”,并负责引戏上场。以正月十五的演出最为隆重,必须把所有剧本全部演完,取“团圆、完满”之意。
(四)青山庙会。池州市的青山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即1341—1368),原为昭明太子(萧统)祠。大约从明代开始,贵池元二保乡(现在刘街、梅街等乡镇)的汪、戴、姚、刘等九社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午都会去青山庙举行朝庙仪式(亦称“九社朝土主”),搬演傩戏。朝庙仪仗非常壮观,有全副锡制的龙亭,还有特制的大旗、大铁铳等道具以及乡人用无数锦缎织绣的“百代伞”等。朝庙时,各队人马鸣锣放铳,旗伞仪仗,相互簇拥着依次前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群众性朝庙聚会。
三、池州傩面具
傩面具俗称为脸子、傩神、菩萨等,通常用柳木、枫扬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而成,是池州傩表演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面具形状外突内凹,眼珠与眼角处缕空,便于演员张望,佩戴时头上要扎一块红色头巾作为装饰,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形象夸张:或神气逼人刚强暴烈、或青面猜牙恐怖凶悍、或温良恭谦淳朴忠厚、或细眉窄眼奸邪狡诈。乡民认为傩仪祭祀后,这些面具就会附着灵性、具有神格:所有天上的、人间的艺术之神都降附在这些面具,成为傩神,不可亵读。
因地域、家族不同,每套傩面具数量也不相等:有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四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三十六天罡等。面具按大小分为全脸和半脸两种,全脸戴在脸上与五官基本上吻合:半脸戴在额上,只能遮住上脸部,露出嘴,以便于演唱。面具按用途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通用面具多为正面人物,专用面具则多为特殊身份的角色所用。
四、池州傩基本特征
千百年来的沿袭,池州傩戏积蓄和沉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文化信息,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和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几个下方面:一是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九华山麓附近的村子几乎村村有傩,人称“傩窝子”;二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均以宗族为单位,表演团体也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式的体系,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世代沿袭,宗族师承,既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专职艺人;三是在活动范围方面:池州傩戏都是以“社”为中心,在“社”的范围内活动,围绕“社祭”来进行;四是在活动时间上:池州傩戏每年都例行“春祭”和“秋祭”,即“春祈秋报”。“春祭”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期间择日进行,“秋祭”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几日,平时不演出;五是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有傩仪、傩舞等仪式性表演,还整台搬演戏剧情节相对完整,有角色行当,声腔体系等戏曲特征明显的大戏。
作者简介:支云秀(1975年),女,山西闻喜人,汉族,现职称:群文馆员、社会工作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展陈设计、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