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孙焕
提起浙江省青田县,人们很容易想起出身于此的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可若问此地名的由来,青田本地人也不一定能够回答出来。不过南朝郑缉之的《永嘉郡记》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据考证,这既像竹子又能染色的“竹青”学名叫鸭跖草,也叫鸡舌草、碧竹子等。从外形看,此草完全不像鸭掌(脚),为何会称为鸭跖草呢?其实这个“跖”字,除了解释为名词的“掌”之外,还有动词“踩、踏”的意思。再联系到鸭跖草常生长于鸭子经常出没的潮湿地带,也就不难理解了。竹青之名,意在表明鸭跖草的染色功能。明朝时用鸭跖草染色的彩羊皮灯风靡一时,如今江南亦有艺人,以鸭跖草花的汁液制作淡蓝色亚麻布,别具风情。人们亲切地称呼此草为“小青”或“蓝姑草(娘)”。
《花镜》载:“(鸭跖草)紫茎竹叶,其花俨似蛾形,只二瓣,下有绿萼承之,色最青翠可爱。”鸭跖草花色呈深蓝,花形如蝉蛾,两侧的蓝色苞叶恰似蝉蛾的一对薄翅,花叶巧配,成就其蝉形花的奇异姿态,宛如势欲飞翔的碧绿蝉儿,姿态栩栩,悦人眼目,因此博得了一个雅称“碧蝉花”。朝露和萤火虫是古人形容时间转瞬即逝最常用的两样东西:鸭跖草独具两者之名,又叫露草、萤火虫草。说明其花期虽长,而开花却很短暂,其英文“dayflower”更能说明这一点;颇有朝生暮死的感觉。
碧蝉花清展开放,若经阳光曝晒,花瓣便会渐渐蜷曲萎蔫,变为皱缩的蓝色小球状。花败之后,只留下近半圆形的绿色鸟嘴状的苞片,能够一直保留到果实成熟之后。李时珍称其中的种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种子形态虽不够美观,但其成熟之法却蕴涵着天然智慧——每一枚苞片之中通常有两朵花开,结成两枚果实。通常一枚先熟,待种子纷纷掉落,相隔五七日,另一枚果子才迟迟成熟。倘使先熟的种子为虫鸟所食,后熟者或可避开风险。
鸭跖草看起来鲜嫩可口,事实上也的确可以吃,明朝《救荒本草》中就有收录。一般在春季采摘嫩叶和茎,用来凉拌、做汤或清炒,也可以制成干菜贮存。菜谱有“红油竹节菜”“竹节菜炒鱼丝”“里脊丝炒竹节菜”等——鸭跖草也叫竹节菜、竹叶菜等。
作为药用植物,鸭跖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其最突出的作用莫过于治疗麦粒肿,方法如下:取新鲜鸭跖草一把,清水洗净,在酒精灯上烘烤其上段,下段即流出清亮的汁液,将这种新鲜汁液滴入眼结膜及睑缘1~2滴。另外,各种疮疡和毒蛇咬伤,取鸭跖草幼苗汁液涂搽,都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