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防治靠分餐

2017-08-21 02:45陈伟庆
益寿宝典 2017年34期
关键词:分餐公筷螺杆菌

文/陈伟庆

“为什么感染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疗?这个病会不会恶变成胃癌?”这是临床体检中,不少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最担心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不流行分餐制,也不强制使用公筷,经常性的聚餐使许多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主要的传染源直接来自家庭成员之间。不过,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根除。

感染后果不容轻视

临床上,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有的没有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也没引起重视。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数据表明,有7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10%的人可能有消化不良,10%~20%的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

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组织学上的炎症,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经过规范治疗,此类症状可以逆转,但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慢性炎症在反复感染过程中,胃黏膜细胞不堪重负,完成不了修复任务,只能用肠道细胞去修复,即出现所谓的肠化生。这时若炎症仍未得到控制,就会导致胃黏膜异型增生,即发生低级病变、高级病变等癌前病变,最后甚至恶变为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个过程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但目前只有1%的幽门螺杆菌被证实和胃癌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哪些患者需要治疗

哪些幽门螺杆菌患者需要治疗?今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共识对此做了特别的修订。

具体来说,发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医生强烈推荐治疗的症状包含: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推荐治疗的症状包含: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enetrier病);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半以上国人被感染

据统计,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7.68亿,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高达50%~60%,相当于一半以上的国人都被感染了。

目前,幽门螺杆菌治疗现状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感染人群基数大,但并非所有阳性患者都必须治疗。而且对所有阳性人群都进行根除治疗不可行,也不符合国情。一名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治疗费用约700~1000元/次,而且感染人群只有90%有效,10%无效。二是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一般为经口传播、亲密接触传播、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所以,很多情况下,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染源直接来自家庭成员之间。比如不愿意使用公筷,没有分餐制,患者就会反复感染,导致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增加治疗成本。三是我国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以前只用3种药,现在用4种药,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想效果。而且,以前治疗7天可以控制,现在至少需要14天。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虽然杀灭了幽门螺杆菌,但会造成耐药性等其他问题。此外,一旦幽门螺杆菌适应现在用的抗生素药物环境,一段时间后,药物可能又没效果了。

最好跟家人分餐

幽门螺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尿素酶分解胃内尿素生成氢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故可通过C13和C14为代表呼气试验检测尿素酶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中药制剂、生物制剂等有助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有感染史的病人应定期复查,必要时要进行胃镜检查。

对大部分人来讲,应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问题。如果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并注意防护,最好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杜绝用嘴喂孩子,碗筷注意清洗干净,高温消毒。爱人之间接吻也会直接感染。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猜你喜欢
分餐公筷螺杆菌
长公筷 传递爱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分餐,餐盘里的“战争”和“自由”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用公筷吃饭
分餐不分爱,安全万家行——给爸爸的一封信
用公筷
乡村摆酒也当用公筷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