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霖
【摘要】高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着自卑、内向等特性,这些特性加上经济的压力,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本文基于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导入分析,提出了在发展型资助体系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的新对策,旨在全方位提升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体系 就业指导 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255-02
一、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今年来,随着“国家—各地方—各高校—社会”多层面的资助政策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奖、助、贷、勤、补、减、偿”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较好的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是这种近乎完整的资助体系,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输血型”资助,只能保证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远远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就业方面的问题。资助体系的发展陷入了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型的瓶颈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对高校资助育人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上的困难的同时,引导他们摆脱心理贫困,养成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而如何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是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
二、案例导入
张某,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2年入学,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家中六口人,父母在家务农,家中还有三个在读书的弟妹(2名义务教育,1名非义务教育),家庭无固定收入,经济非常困难,张某四年的学费都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获得。
张某学习非常用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通过助学金解决了他在校期间的日常开支,但是他性格内向,略有自卑心理,很少参加班级活动,几乎没有参加过学校院系的社团活动,课余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勤工助学,很少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也不曾考过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2016年2月,经班主任介绍,张某到某企业实习,三个月后,实习单位以工作死板不灵活,领悟能力较低,人际交往能力弱,很难与同事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为理由,拒绝了他的转正申请。离开该企业后,张某面临毕业离校以及毕业后的助学贷款还贷压力,非常焦虑,奔波各地找工作未果,为了偿还毕业后的助学贷款利息,他甚至到工地做过苦力工,但是在亲人和朋友的劝说下,在工地只是工作了半个月。寻寻觅觅,一直到11月,才在班主任的再一次帮助下,进了一家小城市的小企业工作,做着最基础的文员工作。
上述案例中的张某,在校期间获得的资助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出现的自卑内向心理,导致没有在大学期间注意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就业认识不全面,综合竞争力不强,最终求职不断受创。
三、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构建全方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坚持资助体系从“造血型”像“输血型”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各类助学金后,宁愿补贴家里,也不愿意投资自己的未来,不舍得花钱报名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导致就业时专业竞争力低。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资格考试费专项资助项目,鼓励学生考取自身专业行业内的相关资格证,提升专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另外,在学校内设立各种育人项目,开设家庭经济困难综合技能培训班,分年级有针对性的开设培训班,低年级开设视野扩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兴趣培养等特色课程;高年级开设创业及就业能力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等相关课程。例如师范类院校针对困难师范生开设说课培训班、硬笔书法培训班等,全方位提升困难学生综合素质。
(二)建立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
如今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该课程受众广,无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一种广义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批特殊群体,需要有更加精准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首先,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应该设立家庭经济困难专场指导,针对困难学生内向、就业信心不足等特性,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进行就业指导,例如在就业指导课中引入团队素质拓展类活动,锻炼困难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授课,让困难学生意识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毕业后还助学贷款,只看重薪水而忽略了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其次,举办多种多样的职业规划大赛并组建困难学生参赛队伍,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类似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就业认识及就业竞争能力。最后,在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中,增添技术性岗位,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渗透就业指导,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提高的重视度,进而提升就业时的专业竞争力。
(三)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疏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时引发的心理问题,比经济困难的“杀伤力”更强[2]。发展型资助体系下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倡导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心理帮扶制度,“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建立困难学生就业前,择业中双层就业心理指导。就业前,通过就业讲座、邀请优秀困难毕业回校分享就业创业经验等方式,分析就业形势,让困难学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增强就业信心;面试中,通过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指导讲座、面试失败分析专题会等方式,减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挫败感,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最后,通过心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谈心谈话等方式,掌握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困难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便提升就业过程中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的大范围扩招及全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被社会关注,而家庭經济困难大学生作为一批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加得到了政府及高校、社会的重视。政府及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下的同时渗透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解决措施,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实现资助体系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春花. 发展服务型资助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 企业导报. 2016(4).
[2]邱勤. 基于就业视角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3).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