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凡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518110)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考核要求,近年高考中表述题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具体考察方式有用文字表述生物学概念,分析、解释生物学现象以及阐述实验思路等。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教材的基础知识,但部分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或问题时,无法用专业的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述。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充分展示思考问题的逻辑思路、总结表述题的答题规范、答题用语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并用文字解释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以及学生多次考试答题情况而确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2.1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学表述题的特点及学生答题中常见的问题可确定教学目标如下:①学生重视教材基础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准确复述相关的生物学概念;②熟练生物学文字信息类题型的一般分析方法;③能够综合图像信息,准确理解该图像所描述的生命过程,并用恰当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2.2 教学重难点 分析题目,提取题眼,锁定知识点范围;运用所学知识,有逻辑地解释生物学现象;如何将答题关键词整合为简洁的句子。
2.3 教学内容的处理 根据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对策。
2.3.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经过对学生多次考试的答题情况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需要组织语言答题的类型的题目当中得分偏低:有些学生不知何为要点,侃侃而谈,卷面混乱,不利于改卷老师的辨认;有些学生盯着题目苦苦思考,无法抓住要点,不知如何下手;有些学生脑中联想到许多生物学知识,但不知应该如何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知晓答案之后,普遍认为这个知识点并非他们不知道的,只是在考试过程当中,无法快速定位到该考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完整的、严谨的逻辑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提取出关键字眼,最后组织语言进行答题。通过多次训练,学生逐步熟练该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答题速度。
2.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性原则及学生思维特点,将本节教学内容知识由简至深模块化:生物学知识、文字信息题分析、图像信息题分析。
虽然文字表述题还包含描述实验思路及设计实验步骤等类型,但考虑到课堂上需要一定时间让学生“现学现练”,让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方法,本节课堂仅就上述三个模块作讲解。教学内容多以高考真题为例题,辅以高质量的模拟题及高考改编题,让学生对于高考的考察形式有更感性的认识。
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部分题目。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常犯的错误类型,并将典型错误拍摄下来用于课堂展示。针对不同类型的表述题采用相应的教学对策。
3.1 生物学基本概念类表述题 生物学基本概念相关的表述题主要包括简单识记和知识网络。
3.1.1 识记类 通过高考真题让学生了解到此类问题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紧扣课本,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含义,并通过自我检测保证书写的准确性。
例1:(2016全国甲T29第4问)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其特性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例2:(2015浙江T32第2问)若采用诱变育种,在γ射线处理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和多害少利性这三个特点。
3.1.2 知识网络类 通过展示高考真题及学生错误答案类型,指导学生如何复习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研究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区别,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理解。
例3:(2014全国乙T29第2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__________。
教学对策:PPT展示学生答案:“细胞核是细胞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表达的场所”,请学生点评该答案,并注意答题时要注意专业术语的内涵。例如,该答案中,“表达”指的是“转录”及“翻译”两个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4:(14全国乙T31第2问)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学对策:依次展示学生答案“有土壤条件和植被种子”“因为它保有原本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请学生点评,让学生注意到在书写答案时应该注意句子有明确主语,若题目需要进行两者对比,则需要将两者情况均说清楚。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次生演替基本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而初生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2 解释生物学现象 根据信息来源,可分为文字信息题和图像信息题。
3.2.1 文字信息题 通过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与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答案中体现关键词语与逻辑性。在课堂上,学生相互点评答案,能够激发其深入思考并总结得分要领。
例5:(16全国乙T31)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
教学对策:①展示学生答案,如“B淋巴细胞死亡,导致体液免疫下降”“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丧失,无法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也无法进行细胞免疫”,请学生评价。这两类答案分别体现出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考虑不全面、思维过于发散导致答案不够简洁的问题。另外两个答案“淋巴细胞受损使其不会再分化抗体与病毒结合”、“免疫调控能力下降”则体现出学生错误使用术语的问题。②提出问题思考:如何找出答案的关键词?如何有逻辑地解释该生物现象的产生原因?③教师介绍该类题型的特点,首先在题干当中会有该生物学现象的“起因”与“结果”,如本题的“起因”是“感染病毒甲”,“结果”是“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考生需要说明的是该“起因”如何导致该“结果”的产生,且两者间的联系通常不是直接联系,而是“起因→…→…→结果”的关系,而中间环节的关键字眼可以通过问题串确定。④引导学生从“结果”进行逆推,健康动物为何不易被病原体感染?抵抗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什么功能?B细胞破裂,T细胞功能丧失对乙的免疫系统有什么影响?⑤学生通过思考依次得出关键词:免疫系统、防卫、特异性免疫。再让学生用以上关键词梳理答案。学生分享答案并互评,后展示参考答案“特异性免疫的防卫功能降低,使乙更易被感染”;⑥将题目变式为: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易患肿瘤病的原因是________。学生分享答案后展示参考答案“特异性免疫的监控、清除癌变细胞功能降低,使乙患肿瘤病。”⑦再通过一道例题强化学生这种思维过程。
例6:(16全国丙T31第2问)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
教学对策:通过一系列问题“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是什么”“土壤有机物如何被分解”“冻原生态系统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差异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动植物遗体残骸及粪便”“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冻原温度低”。让其自行书写后展示参考答案“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2.2 图像信息类 展示例题,并让学生根据上述思维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串,写出关键词进行作答。然后教师展示参考的问题串及答案。
例7:科学工作者发现CYP2D6酶在药物可待因发挥止痛作用时起重要作用,机理如图。据图回答可待因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_。
教学对策:问题串:大脑中疼痛信号如何产生?疼痛信号为何受阻?为什么该物质与神经细胞结合后,疼痛信号受阻?据图分析,该物质与可待因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参考答案:可待因在CYP2D6酶催化下产生吗啡,吗啡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了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痛觉信号传递。
3.3 归纳总结 解答生物概念类题目的要点在于认真研读教材。解答“解释生物学现象”类问题的要点在于找准起因与结果,从结果出发,以问题串形式逆推得到关键词,再按“起因→结果”的顺序造句。
本节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并总结出学生可以掌握的一般做题步骤。在课堂上通过例题的详细讲解、问题串的层层引导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更深入理解题目背后所考查的知识网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深化他们对生物知识脉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