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高峰
【摘要】教育发展到今天,对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下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班主任因材施教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班级工作中,如果能处理好了解学生、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育机智等方面的问题,则班级工作会变得得心应手、顺风顺水。班主任在了解学生方面应该具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在教育方法上学会巧妙地暗示,师徒关系能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同时难得“糊涂”地把握教育机智,这样利于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增强班主任工作实效。
【关键词】班主任;因材施教;智慧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猴性十足、好动顽劣的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与驾驭筋斗云的本领。这对后来悟空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最后成为斗战胜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菩提祖师绝非等闲之辈。孙悟空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源于他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更离不开菩提祖师对他的教育、点化。菩提祖师在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方面的非凡智慧,对我们班主任工作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生态下,处在教育教学工作前沿的班主任承担着繁重的任务,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处理着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发现:了解学生、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育机智等方面存在问题尤为突出,如能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对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新时期的“小孙悟空们”,我们班主任是要多学几招,学会念几句“菩提祖师”的“一字经”。
一、一种敏锐的感觉
孙悟空通过樵夫寻访到“斜月三星洞”,一见菩提祖师便“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正是菩提祖师有着一种非同一般的、敏锐的感觉,觉得孙悟空虽然生性顽劣,但他虔诚、坚持、执着,通过教育、点化,将来一定会成就非凡,最终收下了孙悟空为徒。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得如何,对整个班级工作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优秀的班主任要像菩提祖师一样,了解学生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锐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一眼看去,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心。一丝眼神、只言片语、不经意间的一举手一投足……班主任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并紧抓最佳时机,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感觉的敏锐性是可以培养的。反思与观察是训练感觉敏锐性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勤于观察、用心观察,对班级的人和事要多琢磨,对事情的发生要有预见性、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知性、对事情的结局要有预测性。反思就是回顾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看看还有哪些细节是事前没有注意到的,还有哪些迹象表明事情会发生,还有哪些措施是可以早一点采取的,这样,以后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吃一堑长一智,感觉敏锐性就会慢慢增强起来。班主任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
重视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我经常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别人认为无所谓的事,我却往往如临大敌,一点也不敢大意,危险总是在大家不在意的时候发生。很多偶然、巧合促成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如果我们能在任何一个“偶然”的环节稍加留意,事情都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不应忽视学生的反常举动。学生任何“不对劲”的表现都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就要从注意观察学生的异常举动开始,培养自己的教育感觉。
二、一个巧妙的暗示
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学习了七年,掌握了很多本领,更难得的是菩提祖师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其他人误认为是悟空冲撞了师父,而孙悟空猜出了其中之谜,让悟空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他道理。师父通过这一次巧妙地暗示,考验出孙悟空是有慧根的,孙悟空明白了师父的心意,很快地学会了“筋斗云”和“七十二变”。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后,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一些教育方法、手段,来解决班级中的一些矛盾、问题,如果遇到像“孙悟空”这样好学、悟性高、自尊心强、敏感的学生,班主任就可以像菩提祖师一样,巧妙地暗示,通过暗示这一教育手段,去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成效会更显著。当然,很多问题不是仅仅靠某一种教育方法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去介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班里有一个叫小付的学生,头脑很聪明,但平时自我要求不严格,调皮好动,行为习惯差,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令老师、家长伤透了脑筋。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就连数学尖子生也眉头紧锁、扼腕叹息。此时小付站起来把解题思路说了一下,着实让师生刮目相看。在当晚的夕会上,我据此表扬他。“我们班级有一个最聪明的学生,他是唯一做对数学题的人,大家猜猜是谁?”同学们纷纷把目光转向小付,他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我接着说,如果这位同学能够克服惰性,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肯定是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希望他今后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此刻他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后来我时常抓住机会表扬他,减少了呵斥和批评。他逐渐变了,作业开始认真,也不再拖拉了,成绩慢慢赶了上来。
暗示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存在一种受暗示性。在班集体中,这种暗示作用更为广泛。一方面不断通过各种暗示方式来引导同学达到集体所希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的同学不断地接受暗示,经常产生符合暗示者所希望的行为。暗示是教育学生良好方法之一,它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又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暗示的前提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自主能動性。
三、一段恰当的距离
相信不少班主任对“管理到底是宽好,还是严好”?这个问题纠结过,是整天一本正经还是笑脸相迎?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时有意板着脸,不苟言笑,总觉得在学生面前和颜悦色有失尊严,板着脸才有助于树立威信,让学生敬而远之。也有的教师会平心静气、不疾不徐地对待学生,但又往往显得活泼有余,严肃不足……这些都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的交流。
资讯发达的今天,现在的学生视野更广,思维更活跃,作为一名班主任,跟“小孙悟空们”在一起久了,彼此都有了了解,距离近了,他们对你“三招两式”也都了如指掌。这个时候,班主任光靠“感觉”和“暗示”也许没有什么效果了,《西游记》原著当中菩提祖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孙悟空学成而归的时候,菩提祖师向他提出了一个不能向外透露师门从何的要求。师父未卜先知,知道孙悟空后面会惹事,作为师父,当然不希望孙悟空依仗自己的名号为非作歹。菩提祖师选择隐世,在徒弟学成之后,给其广阔天地,与其保持一段距离,让其独善其身,闯荡江湖。班主任也应该学习菩提祖师的做法,相信学生,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给学生一个舒适、自主、自立的成长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手脚,又不至于“距离”太远而放任自流。不管距离远近,总有诚心相连。适当地、有技巧地掌握“距离”的长短、远近,就能轻松地带好班级,避免了许多班主任吃力不讨好的情形。当然,保持距离的“度”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
四、一点难得“糊涂”
班主任工作有的是无法定量或定性的。面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如果已经错过解决的最佳时机,则可以延时解决;如果确实无法解决,则搁置一段时间再解决。过于“一板一眼”“严肃处理”,则可能适得其反。有时候,班主任有意识、有策略地“糊涂”一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孙悟空下山时,菩提祖师警告其不许说出师从何门。事实上,在第十七回、第六十七回,孙悟空已经把祖师的警告丢到一边去了,向别人透露了师承来历。但祖师并没有追出来把猴子给废了,这是为什么?是祖师不知情?还是祖师没能力?都不是,若是祖师真是要追查起来,早就把孙悟空给废了。我想,菩提祖师是了解孙悟空透露师承问题并不是有意为之,况且并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祖师采用“糊涂”是解决这个问题不失为高明之举。
耿某某、商某某是我班调皮好动的学生,过于自我,集体观念淡薄。在往常只要他们犯了错误,我会紧抓不放、很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然而他们习以为常,收效甚微。并且由于怕批评,他们经常撒谎。一次早晨课间活动,这两位同学趁我不注意,在角落互掐,还压坏了一盆花。我余光瞟到这个情景,装作不知道,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将坏的花盆用胶带缠好,放在讲台显眼的位置上。第二天放学后,他们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一位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昨天我们犯错误了,你怎么不批评我们了,其实花盆是我们搞坏的。”“噢,我不知道啊!是你们搞坏的吗?不会吧,你们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老师,是我们干的。”“不可能,你们已经保持一个星期没有被提醒了。”他们听了越发局促不安。第三天,讲台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花盆,里面还有一束散发着香味的茉莉花。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们偶尔也犯点错误,但是他们的进步是可喜的,学习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性格、习惯、环境、情绪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惹祸、犯错,班主任是否见错必管、有错必究?我想,大可不必,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承认其差异性,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不妨“聪明的糊涂”一次,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创造了一个处理问题的缓冲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反省自己的错误,同时缓和师生关系。当然,“糊涂”并不是无原则的宽容,更不是“不作为”,对于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该止则止,还需要“当头棒喝”。
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事业,看似平凡,其实伟大。它充满许多奥妙,富有挑战性与不確定性,只要我们心里有学生、相信学生,班主任工作一定会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