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宁
【摘要】笔者参加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世界为什么而存在》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展示活动,该教学设计选取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两篇课文、美国绘本《小房子》、中国文集的《虫子旁》以及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将这些内容围绕“世界为什么而存在”这个主题,整合了阅读、口语交际、作文、语文实践等内容进行教学,重在人文精神的涵养,思维的促进,能力的落实。
【关键词】人文精神的涵养;思维的促进;能力的落实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世界为什么而存在》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展示活动,该教学设计选取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两篇课文、美国绘本《小房子》、中国文集的《虫子旁》以及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将这些内容围绕“世界为什么而存在”这个主题,整合了阅读、口语交际、作文、语文实践等内容进行教学,重在人文精神的涵养,思维的促进,能力的落实。
一、人文精神积极引领,教学目标整体确立
作为四年级下册连续的两篇课文,《云雀的心愿》传统教学目标设定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 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沙漠中的绿洲》传统教学目标设定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不难看出两课传统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确立上仍是通过认识、了解来实现,而且仅仅停留在破坏环境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层次较低。而整合过后的教学内容,在目标上站在了新的高度上,这个新的高度是人文气息和哲学意味带来的:
1. 引导孩子感受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变化时我们的态度和思考。
2. 阅读中感受世界的人情冷暖、喜怒哀乐、惊心动魄,感悟被忽略世界的仁爱与美好。
3. 构建世界为谁而存在的哲学思考,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由这三条归纳出来的“世界为什么而存在”这一主题比原有的保护环境更开放,更多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阅读思考。虽然这一命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但因为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哲学意味,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阅读思考与阅读实践也更积极。一些学生谈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但是对长时间远离网络的生活也表示犹豫;另一些学生表示自己对城市生活的熟悉和眷恋,他们很能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到大城市,而不再对涌入大城市巨大人流造成的环境问题只是一味抱怨;还有一些学生想到了改变环境并不能像沙漠中的绿洲迪拜那样用金钱打造,因为我们有我们国情;更多的学生谈到,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世界并不只是我们人类的,每一朵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只小虫子都是地球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充分拓展,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世界为什么而存在》主题教学设計分8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设计见如下表格。
从表格可以看出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高度的拓展与整合。与传统方式不同是,在进行4~7课时课外拓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很多学校与教师都喜爱利用课外时间,比如班队会、课余时间等,原有的课内时间仍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实施,实际上这不是整合,而是在学生原本的学业负担之上又做的加法。表格中呈现出的所有教学内容,不论是教科书中原有的内容还是课外拓展的内容,全部在语文教学计划的课时内用8课时完成,甚至教师还奢侈地用了一节课来给学生当堂阅读整本书,用一节课来给学生当堂欣赏一部纪录片,这些内容都是真正的语文课内容,在教师的眼中,没有课内外教学之分,只有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选取所要的教学资源,并对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三、教学模式整体建构,思维技能双重关注
1.从整合中找到新的教学生长点
《世界为什么而存在》最大的成功就是教学研究团队从教材的整合中找到了新的教学生长点——包括适合儿童的哲学话题、符合儿童复述的语言训练以及充满人文视角的观察与写作练习。这些新的教学生长点让儿童在学习中觉得愉快,他们儿童在现代社会的情感与知识储备,以及对未来的渴望,这样也就使儿童拥有了交流与互动的基础。
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儿童的学情,找到单元整合教学的生长点,可能是原来就有的,也可能是原本就没有的,需要教师对教材纵向横向、宏观局部地思考与把握,寻找到自己可以驾驭、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
2.通过板块教学的形式帮助儿童在整合的框架内学习实践语文技能
《世界为什么而存在》第三课时中,教师为了实现“精读《云雀的心愿》,学习有重点、有顺序地说出森林的重要性”这一教学目标,大约花了25分钟安排3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一是“演一演”,教师让学生简单演一演课文三处场景中云雀母子俩的对话,可以加上动作与表情;二是“归纳归纳”,教师让学生从表演的对话中感知森林有什么作用,请孩子上黑板来写一写,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形式不限;三是“完整演绎”,要求学生抓住黑板上的来源与学生自己的这些要点,有条理地说说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并互相点评。
从课堂效果看,这三个教学板块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其中完成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任务,在语文实践中提高了理解与感悟、表达与应用的语文能力。
3.不断利用整合点激发儿童的深度思维
利用整合的优势,在教学中不断关注儿童思维的深度发展,《世界为什么而存在》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在《沙漠中的绿洲》的课内阅读整合课中让学生当堂练习有条理地说出森林的重要性和人们为迪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而做出的努力;到了绘本教学《小房子》则让孩子们感受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变化时我们的态度和思考;到了整本书《虫子旁》阅读,则是在体验、讨论中构建世界为谁而存在的哲学思考,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从细微处积累生活中的善意。这三个层面,可以说是一层比一层更深入地將儿童引入对问题的思考。
四、教材阅读依然凸显,整本书阅读成为支柱
1.课内阅读的整合与高效
整合与高效体现在一节课读两篇课文,非常好地完成了两个课后大问题的落实,分别是教材第111页的第5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以及教材第107页的第4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每个学生学习了说的方法,都经历了扎实的练说过程。
2.群文、绘本阅读的拓展与补充
在整个单元设计中,群文或者绘本起到的是拓展与补充作用。比如老师对《小房子》这个绘本的理解是深刻的,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理解才弥补了教材在人文性上的不足。孩子们在阅读体验中感受到环保是伴随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而显现出的一个世界难题,越来越多的人都涌进城市,渴望享受现代文明的进步、快捷、方便,这没有错,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又是一个“两难”命题。这也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在课内阅读中的疑惑:迪拜既然那么好,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迪拜那样?环境问题是不是都可以用“买来树木与花苗” 去解决。孩子在这样的绘本阅读之后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也能够对今天环境问题解决的现状给予理解,而不会有极端的言行,但肯定是有积极的改变的。
3.整本书阅读的支柱作用
教师利用5、6课时带领学生读的《虫子旁》是我们南京的一本书,曾被央视推荐,孩子们非常喜欢,它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一个支柱作用,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是从一篇篇教材中习得,而是从大量的整本书的阅读中习得。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会有更长久、更专注的注意力。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虫子旁》人物命运的变化会有更深刻而广泛的思考;同时在整本书的阅读中使孩子非常容易模仿语言的表达风格。
综上所述,一切知识、一切资源、一切方式,都围绕学生重组——知识体系的牢固可以被打破,资源的范围可以无限延伸,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大单元整合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最大限度地整合儿童感兴趣、适合儿童学习、教师擅长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方式,探索语文学科大单元整合教学改革,为儿童提供了更丰富、更快乐、更智慧、更高效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