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从没吃过败仗。一些军国主义者狂妄叫嚣:“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长驱直人,进展神速。他们更是不可一世,扬言“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国民党军尽管顽强抵抗,但依然节节败退。可是,这个“神话”却被英勇的八路军给打破了。
首战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灵丘县与繁峙县交界的关岭上。其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地势极为险要,自秦汉以来就是军事要隘、兵家必争之地,但真正使其名扬中外的,还是发生在抗战初期的一战。
“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攻占了北平、天津,尔后以平津为出发地,投入30万兵力,沿津浦、平汉、平绥三条铁路线向华北腹地展开战略进攻。
华北战局危急!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就誓师出征,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出师第一战,就是平型关战役。
进犯平型关的,是日军陆军中的王牌、有“钢军”之称的第5师团。它是日军部队中历史最长的师团之一,曾参加过第一次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为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立下过赫赫战功。这次,第5师团21旅团一部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会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
是该给敌人一个教训了!八路军总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在平型关打一个伏击战,杀杀敌人的威风,给人们一个振奋,给抗日一个鼓舞。朱德、彭德怀即电令八路军第115师:迅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
1937年9月24日夜,第115师冒着倾盆大雨悄然进入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高地的设伏地域。第二天早晨,日军走进了八路军为他们布设的“口袋阵”。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山沟里顿时枪声大作。第115师将士犹如神兵天降,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高地杀出,对日军发起突然袭击。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一团混乱,损失惨重。但王牌毕竟是王牌,日军很快缓过神来,向我军发起疯狂反扑。
当时,参战的八路军枪支不足,弹药奇缺,又没有火炮,有的戰士手中只有大刀,只能贴近敌人、与鬼子拼刺刀。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八路军大获全胜。此役,共毙敌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资。
捷报传来,举国欢腾!
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也是在这一天,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对八路军表示敬佩!数日内,向八路军致敬和慰问的电报、函件,如雪片般飞向延安和八路军总部。延安的《新中华报》、南京的《中央日报》及英国、法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平型关一战的消息。
日军惨败平型关,在侵华日军内部,在东京军界、政界、新闻界引起极大震动,他们把这次战斗称为 “锥心战”。
平型关大捷,是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正如《八路军军歌》所唱,平型关大捷从此威名远扬。
伏击雁门关
1937年秋,日军前锋突破山西北部防线,打到了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家门口。这个山西地界上的“土皇帝”,眼见地盘难保,心如鸡挠。虽然八路军在平型关沉重打击了日军,迟滞了他们的进攻,但依然未能有效阻止日军突破晋北防线,直逼太原。
阎锡山决定放弃雁门关,退守忻口组织防御。此时,八路军第120师主力部署在同蒲铁路北段沿线,奉命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以配合国民党友军保卫忻口。
忻口战役开始后,日军汽车每天由大同经雁门关,为前线不断运输兵员、给养和弹药。无疑,这是敌人一条重要的运输线。第120师得知这一情况,果断决定在雁门关附近黑石头沟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截断敌人的交通补给线,并将任务下达给所属第358旅716团。
黑石头沟距日军中路攻击部队集结之地不足30公里。在这里打伏击,恰如直取中军,搞不好就会引火烧身、全军覆没。然而,面对形势吃紧的忻口前线,八路军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10月18日上午,日军运输汽车50余辆,满载兵员、弹药,由北向南驶入伏击区。第716团立即以密集的火力,据险对日军进行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抱头鼠窜。
这一仗,日军虽然受到了损失,但他们以为遇到的只不过是些散兵游勇,第二天照走黑石头沟。可八路军却不畏艰险,又在这里连续打了几个伏击战,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坦克、装甲车50余辆,切断了日军由大同向忻口运送弹药物资的补给线,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的忻口作战。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对第120师设伏雁门关给予高度评价: “游击战争还有其战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游击战,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夜袭阳明堡
夜幕降临,阳明堡鬼子机场死一般寂静,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狗叫声,一群黑影正悄无声息地向机场方向摸去……这是电影《夜袭》里面的一个镜头。
1937年10月,日军进攻忻口的地面部队和后勤补给不断受阻,只得借助空军加强空中轰炸和运输力量。
据参加过忻口会战的老兵讲,日本人的飞机非常厉害,每天轰炸不停,中国士兵只能在战壕中被动挨打,只有到夜里敌机飞走后,他们才能钻出掩体攻击日军。
忻口战役开打的时候,八路军第129师还在开进途中,最先赶到战场的是第385旅769团。他们来到代县西南苏龙口村一带,发现日本飞机不时从头上掠过,既有轰炸机,又有侦察机、战斗机,机上的“膏药旗”清晰可见。
“鬼子的机场会不会在附近?”团长陈锡联脑子里一闪。他知道,国民党军一败涂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空中优势,如果能打掉这里的飞机场,对忻口苦战友军的支援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他派人一打听,果然在10里外的阳明堡有日军一个飞机场,轰炸太原、忻口的敌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第二天,陈锡联亲自带着3位营长,去机场附近了解敌情。这个机场共有飞机24架,白天轮番出动轰炸,晚上停放在机场的东南侧。场内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有200余人,大部驻在机场北端。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并构筑了简单的防御工事。
“机”不可失,陈锡联决定打断日军的“翅膀”。他把袭击任务交给了3营,布置1、2营打增援之敌。
10月19日夜,战士趁夜接近机场,铰断铁丝网,神不知鬼不觉地摸了进去。
突然,西北角一个鬼子哇啦哇啦地叫起来。战士们听不懂日本话,没有理会他,这个家伙就开了枪。顷刻间,战士们一起开火,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冲天的火光将夜空映成了白昼。战士们第一次“零距离”接触飞机,既感到好奇,又觉得陌生,不知道如何“摆平”。有的用枪扫射,有的用刀砍、用锹砸,还有的抱着飞机头说“这是我缴获的”。
3营长赵崇德见状,大喊一声:“快往飞机肚子里甩手榴弹!”战士们恍然大悟,分成十多个战斗小组,砸开机舱的玻璃门,朝里面塞集束手榴弹。随着轰隆隆的巨响,一架架敌机燃起熊熊大火,机身在烈焰中坍塌。
经过1小时激战,769团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余人,毁伤飞机24架,创造了“陆军打败空军”的神话。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野战机场早已变成了一片丰茂的庄稼地。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永远记住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选自《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总政治部宣传部 编著 国防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