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8-17 02:17张雅文
魅力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贫困少数民族地区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是生产生活水平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原因在于未能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归根结底是人才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通过研究“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农业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情况,发现台江县农业人才队伍存在不良风俗习惯、人力资源浪费与流失并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通过教育完善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支撑体系;贫困;台江县

一、引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大多地处偏远,交通运输不方便,市场发育不完善,生产方式以务农为主,相较于其他地区多表现为“两低一高”:开放程度低、生产生活水平低、贫困发生率高,究其根源在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较弱,无法形成既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又能顺应市场需求的支撑产业。

贵州省台江县是一个聚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物类丰富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县份,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台江县实行以产业扶贫带动自主脱贫,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农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也是贫困户最熟悉的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台江县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农业产业实现新发展核心在于能否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包括生产者、行政管理者、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即相对完善的农业人才支撑体系。

研究贵州省台江县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的相关问题,能够为台江县农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走上自主脱贫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建议,也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两低一高”问题提供思路,具有补齐我国同步小康短板、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战略意义。

二、贵州省台江县农业及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台江县农业发展基础分析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总面积1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境内高山、盆地、河谷纵横交错,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9℃,无霜期289天,有近百条溪河分别流入清水江、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

台江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67.71%。2016年,完成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5.3万亩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3个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取得了A级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证书和省优质果品称号的“苗疆牌”金秋梨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年产果品2000万公斤。作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感受传统特色的稻鱼文化,品尝风味独特的农产品,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台江县依托优势生态资源与多彩的民族文化,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转变了把农产品作为农业唯一产出的思路,坚持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以食用菌基地及老屯休闲观光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排羊佳禾苗韵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园区、阳芳巴拉芳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革一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园区为抓手,实现了农业生产不断向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台江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0.6亿元,比上年增长8%①。

(二)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现状

全县有15.9万人口,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根据2016年4月份在台江县15个行政村②的调研资料统计,妇女人口所占比例接近45%,每百名村民中平均有1.6名残疾人员,多表现为智力水平低下;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51%,其中超过半数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农业发展多年来停滞不前,农业资源严重浪费,具体情况见表2-2,图2-1。

2016年,台江县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对点帮扶的单位将新的发展理念与项目引进了台江,积极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服务、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乡土技术人才队伍,2016年共培训农村实用技能人员逾2000人;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3家,其中种植业类63家,畜牧养殖类91家,种养殖类80家,其他40家;家庭农场11家,专业大户10家;成功推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申报州级龙头企业2家③,许多在外务工人员也陆续回村创业。台江县的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初现规模。

三、贵州省台江县农业人才支撐体系问题研究

(一)不良的风俗习惯阻碍人力资源的开发

台江县是苗族第一大县,苗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与习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很多苗族妇女不会说汉话,许多村寨不允许与外族通婚导致村寨封闭难以接受先进事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农与岑邦是台江县翁你村的两个自然村寨,由于苗族杆栏式建筑保存完好,成为周边湖南、广西等省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院系的民族建筑文化写生“采风点”,每年老师和学生们都会有两三辆大巴车停在村寨门口,一日三餐和住宿需要到河对岸的施秉县解决,面对“送上门的生意”,村民们意识不到,仍旧过着悠闲与无欲无求的日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人力资源浪费与流失现象严重

台江县村寨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相对富裕的村寨开放程度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然而农业劳动力大多数常年在外务工;贫困的村寨多是资源条件较差、村寨封闭,劳动力数量少且素质较低。发展“农文旅”一体化,生长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是最好的推动者,但是当地群众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文旅”一体化的经济效益,大量优质劳动力浪费、外流。

(三)产业基础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台江县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走“农文旅”一体化道路是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劳动者队伍、科技专家队伍、企业家队伍与行政管理者队伍这四支相对完善的人才队伍给予支撑与推动。现有的农业人才队伍中,从事体力劳动居多,从事脑里劳动的极少;按照传统经验组织生产的居多,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与经营管理方法的较少;少数民族干部中学文史、行政的居多,管理、法学出身的较少;特色农业产业多在农村,人才多集中在县城,人才区域分布也不合理。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首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两低一高”问题,对于我国补齐同步小康短板、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次,通过研究台江县农业发展与人才现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多是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未能将本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而产业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自主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最后,能否实现产业扶贫关键在于人才,因而完善农业人才支撑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人才支撑体系问题应从教育抓起,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先加强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且大多数农村妇女为文盲、半文盲,因而加强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更多的接受先进、科学的文化知识,是杜绝不良的风俗习惯、培养进取精神的基础。以台江县为例,应继续推行“雨露计划”,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较好的高素质劳动力。

第二,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的领导干部是党与农民沟通的桥梁,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从台江县接受定点帮扶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基层领导干部的发展理念与作为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村寨的发展方向,因而必须加强行政管理者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第三,转变教育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完全依靠政府的教育不能滿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培训机构、企业甚至身边的种田大户、致富能手都可以成为完善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的主体,台江县目前推行的“金种子”带富工程,选拔当地有能力的致富能手带动其他贫困户村民,将有效的推动当地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台江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gztaijiang.gov.cn/

②15个行政村包括南省村、小河村、旧州村、交密村、交下村、大塘村、新寨村、巫梭村、交汪村、翁脚村、九摆村、阳芳村、龙潭村、翁你村、望虎屯村

③数据来源于台江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gztaijiang.gov.cn/

参考文献:

[1]宋新辉,汤钦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南方农村,2014(9):75-78

[2]赵曦,刘梅.科学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支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28(008)

作者简介:张雅文,女,出生于1992年12月20日,山东省德州市,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经济问题等。

猜你喜欢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