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鸿博
摘要:大学新生的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引导大学新生适应高校环境,是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新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高校新生的思想特点,寻找其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高校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大降低新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心理干预;思政教育
一、高校新生思政教育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干预研究逐渐增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从思政教育的视角去探究高校新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路径是当代思政教育工作极其重要且迫切需要研究的新方向。因此,对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深远的价值。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年待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上升,因失业人数增加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引发了各种心理危机,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持续增长。新闻媒体经常会报道大学校园的危情,这些外在危情的内因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种种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手段亟须巩固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增强,是稳固校园文明和谐、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自救能力的有效保障。
二、高校新生心理危机的来源及表现
高校新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新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实际的大学校园生活同想象中的有落差,生活差异的不同还会导致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种种原因会使新生在心理上产生波动,出现心理危机。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高校新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1.自我认识落差产生的失落感
大学学习方式较高中有极大的改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表面上学生的学习压力骤然下降,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这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减退,学习成绩陡然下滑,考试挂科现象频频发生。这种突如其来的冲击很容易致使学生怀疑自己,由自信转向自卑,进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出现心理畸形。
2.对大学校园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感
大学新生对大学校园充满新鲜感,随之而来的是陌生和困惑,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引导尤为重要。许多新生会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休学甚至退学,其根本问题在于其对新环境不适应,且较长时间得不到缓解。辅导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引导和帮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新的校园环境,缩短新生步入大学的适应期,这样可以为学生在整个大学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贫困家庭环境引发的自卑感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大多数贫困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在生活上特别是在经济上能够自食其力,但是大量的研究实践发现,贫困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背后,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这类学生缺乏坦然面对并战胜贫困的勇气,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家庭贫困的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校应对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引起格外重视,设立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这样一来,可以将解决心理危机问题转变为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渡过心理难关,争取把预知出现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综合性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它的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遭受挫折或將要发生危险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并且要求评定的精准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同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总体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实施的细节上会有些许不同。
1.统筹兼顾的工作配合
干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是一个综合性的再教育过程,它是通过开创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实现的。在干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十分有必要,不能只重视一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其他方面,应重点突出矛盾的中心,因此,辅导员在干预的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兼顾。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对新生的心理测试以及进行全面范围内的排查工作,重点关心和关注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尽力疏导学生心中的困惑,必要时也应该帮助他们联系专业的心理教师,避免超越自己的专业范围强硬干预。
2.认识与实践同步
高校思政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认识与实践同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加强与新生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细致观察,从成绩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掌握学生的心理转变,这样有助于提升对危机征兆的敏感性;若发现学生存在异常行为或表现,一定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新生家长及专业心理教师联系。这些都是心理危机干预重要的力量环节,在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可更有效地协同处理和应对。辅导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获得正确认识,允许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认识的正确性。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可以加强学生朋辈的辅导与帮助,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使学生之间的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
3.结果与巩固
辅导员在危机处理完毕后,应加强危机后续的跟踪和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获得专业救助。在这一环节中,辅导员应对干预效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判断、评价、比较和确定,比较和确定的内容包括:心理干预前期的状况、预期的效果以及干预的结果。同时,为确保学生的心理状况稳定,使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保持良好,辅导员要对接下来的思政工作做进一步的巩固,将心理干预深层次的设计和安排列入工作计划。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后续跟踪,后续工作内容包括:任何改变有关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状况以及康复情况;将做好的记录上报至心理专业教师备案;对危机当事人及周边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危机学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关大学新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可控的管理范围内,思政教育管理者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促成整个高校范围内的整合联动局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心理危机干预水平,这一问题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挖掘、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丰沛.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全方位干预机制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6(6):25-28.
[2]张明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与解决方案[J].赤子(上中旬),2016(18):127.
[3]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74-76.
[4]沈永健,杜文东,王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6):618-620.
[5]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调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6-107.
[6]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3.
[7]田喜.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路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