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将目光对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困境,试图以朝圣之旅的方式召唤其精神的复苏。围绕这一主旨,小说以断断续续闪回的方式勾勒出主人公哈罗德的家庭关系,探索了他的精神成长问题。同时,旅行中所遇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女性之光,成为哈罗德在这次朝圣之旅中治愈心灵、获得救赎和实现精神复苏的重要力量。
【关 键 词】《一个人的朝圣》;精神信仰;家庭关系;自然;女性
【作者单位】李丹,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蕾秋·乔伊斯是英国资深的剧作家,曾获得多个剧本奖,之后转型创作小说。《一个人的朝圣》是其首部小说,未出版就售出二十多个国家的外语版权,刚出版,即受到各界媒体关注,出版当年蝉联包括英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畅销书榜单冠军,并获得2012年度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2013年8月,这部畅销书被引入中国,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乔伊斯二十多年的编剧生涯积淀使这部小说既有温和细腻、撞击人心灵的文字,又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情节。小说主人公哈罗德在酿酒厂做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退休后与妻子住在英国乡间。一天,一封意外的来信打破了他平淡的生活。远在东北部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在弥留之际写了一封信向哈罗德做最后的告别。哈罗德坚信只要自己徒步走到贝里克郡,奎妮就会康复。在这股信念的驱使下,哈罗德用了87天走了627英里,完成了精神信念的朝圣之旅。
《一个人的朝圣》的成功,与乔伊斯对人类思想的独特关注有关。乔伊斯将目光对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困境,试图以朝圣之旅的方式召唤其精神的复苏。围绕这一主旨,小说以断断续续闪回的方式勾勒出主人公哈罗德的家庭关系,探索了他的精神成长问题。同时,旅行中所遇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女性之光,成为哈罗德在这次朝圣之旅中治愈心灵、获得救赎和实现精神复苏的重要力量。
一、精神信念复苏的主题意义
《一个人的朝圣》,英文书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直译为“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之路”。比对来看,书名中唯一直译的词是朝圣,可见朝圣是哈罗德这次旅行的重要意义。朝圣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仪式,精神信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哈罗德开始朝圣之旅的原因似乎和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为了跑而跑的简单如出一辙,即使有奎妮的临终信件作为诱因,但这封信不是支撑其走下去的决定性因素。哈罗德的一路行走,让他从无意义走向了有意义,童年封闭的壁垒被打破,儿时精神世界未完成的成长有了完成的可能。正如随书的卡片上所写的:“走到最后,你终于成了你本该成为的那个人。”这个回望童年、正视自我、实现精神解禁和成长的历程,毋庸置疑,是主人公一次精神信念复苏的朝圣之旅。
小说对老年哈罗德朝圣之旅的描写,充满了对人性、努力、坚持的肯定。哈罗德的精神复苏之旅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克服身体上的磨难,实现前行目的。哈罗德行走初期,他并不清楚自己前行的目的和意义,六十多岁的年纪、疏于锻炼的身体、缺乏长途旅行的经验,成为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哈罗德在身体疼痛中渐渐明白了磨难的意义,坚持走了下去。在旅程的后半段,他放弃了晚上住旅馆的奢侈行为,用一个捡来的破睡袋解决睡觉问题;他在荒郊野外度过了寒冷的雨夜,经历了大雨淋透身体的折磨;为了生存,他只能摘野菜、野果充饥……旅程开始有了意义,哈罗德实现了第一次自我提升。
第二阶段,打破心理障碍,实现与他人的对话。在旅途中,哈罗德慢慢转变自己怯于交流的性格,他开始乐于接受他人给予的各种各样的帮助,也开始倾听他人的心声。这时的哈罗德逐渐打破心理障碍,实现了第二次自我提升,即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升华。
第三阶段,看清世俗镜像,映照朝圣意义。在行走中,哈罗德身边出现了许多追随者,或者说模仿者。这是他在旅途中与世俗最紧密的接触,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部分。哈罗德的追随者大多是世俗中的失败者,他们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于是希望在哈罗德的朝圣队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重点描写了四位追随者:年轻人维尔夫、胖女人凯特、中年人里奇和一只小狗。这部分的形象塑造,作者的用意有二:一是以他人为镜,映照朝圣之旅的意义;二是通过他人的加入与退出来凸显哈罗德朝圣之旅的艰难,尤其是在热闹喧哗之后归于沉寂的落差,成为主人公最大的精神考验。
第四阶段,克服寂寞,完成精神朝圣。追随者的一一离开使哈罗德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他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頭,但莫琳的一通电话促使他完成了这次旅行,最终他见到了老友奎妮。作者运用回归原点的写作手法来构建小说的情节,由奎妮而始,又因奎妮而终,哈罗德在这次旅行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作者在小说结尾以夫妻关系的和解、哈罗德性格的转变、戴维自杀阴影的消散等情节,肯定了精神信念在哈罗德心里的复苏与重建。
《一个人的朝圣》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小说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困境,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种突破障碍、重建信念的尝试。这无疑是这部小说具有重要出版价值的原因之一。
二、探索家庭关系的意义
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主人公哈罗德与两个家庭的关系,一是童年的哈罗德与父母的关系,二是成年的哈罗德与妻子、儿子的关系。童年的家庭关系深刻地影响了哈罗德的成长,甚至影响了他成年后组建的新家庭的关系。而意外的朝圣之旅成为老年哈罗德面对过去、面对自我、面对灵魂的一次摆脱过去、迎接新生的成长之旅。从这一层面来看,对老年哈罗德精神成长动因的探索,使小说萌生区别于同类小说的新意。
作者在哈罗德的朝圣之旅中以断断续续闪回的方式,逆向交代了他童年时的家庭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他造成的巨大心理影响。作者为哈罗德设计了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和破碎的家庭。爱幻想、文艺青年式的母亲抛弃了哈罗德和他的父亲离家出走,受到战争创伤又因妻子的离开而一蹶不振的父亲终日自暴自弃,经常带不同的女人回家,且从不避开小哈罗德。父爱、母爱的显性缺失,导致哈罗德精神上的成长被迫停滞。对于哈罗德的心理问题,文中这样描述:虽然成年的哈罗德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成人所应完成的一切——工作、结婚、生子,但他却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直跟着他”,这种如影随形的沉默走进 “他们的房子”,藏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这种沉默正是其童年家庭关系的一种心理折射,导致成年的哈罗德在人际交往,包括家庭关系处理上的不成熟。工作上,他在酒厂工作了四十余年,六十岁退休,没有欢送会,离开时也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和他道别。家庭中,他与妻子莫琳的关系日益疏远,后来甚至形同陌路,他与儿子戴维有着血缘上的父子关系,却无法承担起精神上的引导责任。这是因为诸多难以摆脱的童年阴影深入哈罗德的内心,成为他沉默、机械式生活的桎梏。这一点在他与戴维的父子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戴维的自杀成为老年哈罗德面对自我、重新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因。
小说对哈罗德与戴维的父子关系从两个角度来描写,一是父爱的隐性缺失,二是童年阴影的影响。
首先,父爱的隐性缺失。由于童年时缺少父爱,对于戴维,哈罗德是一直陪伴他成长且深爱着他的。但由于哈罗德在意识层面上未能进行相应身份的转变,且精神成长未完成,因此,他对儿子的爱仅停留在浅层的情感输出上,没有承担起精神引导的责任,当然也就无法形成父子间的情感共鸣。对于戴维而言,父亲是形同虚设的缺位者,他与童年的哈罗德一样,是隐性的被遗弃者。
其次,童年阴影的影响。不同于哈罗德16岁时被父亲赶走,无法完成大学教育,戴维读完了剑桥大学。然而,戴维仍复制了哈罗德的种种性格——消极、无力、颓废。这是因为哈罗德从未从父亲那里得到保护和支持,所以他也无法将这种保护给予儿子。小说中有一处描写,精准地表现了哈罗德精神上的麻木和迟钝——戴维溺水呼救,他第一反应是在岸边脱鞋,而不是立刻跳入水中抢救。作者以这样的情节,勾勒出主人公“童年停滞”的鲜明形象——哈罗德的心理成长未完成,从而影响了他的情感成长,使他责任感缺失、反应迟钝。小说中,作者不仅通过代与代之间的传递来展现父子关系,更通过戴维酗酒吸毒、最后走向自杀一步步激化父子矛盾,尤其戴维的自杀,成为哈罗德开始旅行、反省自我、获得成长的深层心理动因。正如他在旅途中所说的,父亲这个身份是他“最大的考验”。
整篇小说,对于哈罗德家庭关系的描写着墨不多,对他与戴维父子关系的描写显得隐忍而克制。但作者对家庭关系的考量,无疑成为挖掘小说内涵、解剖人物心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家庭禁锢了主人公的成长,但也是他重新成长的深层动因,更是他在朝圣之旅中实现爱的回归、发现自我、复苏信念的巨大动力。
三、自然、生活、女性观照的救赎意义
朝圣之路上,对自然、生活、女性的观照,成为老年哈罗德审美复苏、情感复苏、信念复苏的巨大助力。这一维度的描写,无论对哈罗德还是对读者而言,都起到巨大的治愈、修复、救赎作用。
首先,自然之美。作者在小说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自然对人的创伤的治愈作用。哈罗德很少旅行,他的生活常态就是从家里到车上再到目的地,途中有很多美景,但他总是行色匆匆,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在朝圣之旅中,哈罗德审美回归,他不光看到了“夕阳滑落到达特姆尔高原的边缘,天空布满了红褐色的云霞。山岭镀上了一层不透明的蓝色,山上吃草的牛群在渐弱的日光里微微闪现出一种柔软的粉色”,还看到了“一云云黄色连翘,一道道紫色南庭霁,都叫人惊诧不已;嫩绿的杨柳风中微摆,流光溢彩。第一批马铃薯芽冒出了头,矮矮的醋栗丛上挂满细小的苞蕾,就像莫琳戴过的耳环”等。在哈罗德眼中,艰苦旅行中的自然风光从来都是怀着善意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风吹雨打。这既是主人公的一种内心投射,也是作者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隐性表达。自然是人生启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风景,激励着人的成长,是人类治愈心靈、得到爱的救赎的重要助力。
其次,生活之美。童年的遭际使哈罗德极力隐藏自己的性格,从小就让自己隐藏在角落里,学着怎样去躲避陌生人,生活之美从未进入他的眼睛。在旅程开始时,哈罗德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别人的注意,生怕陌生人找他聊天。渐渐地,他愿意将自己朝圣的目的与陌生人分享,这些人对他的鼓励以及对奎妮的祝福让哈罗德感觉生活中充满了温暖。这一路上,他接受了不同陌生人的照顾,女医生玛蒂娜不仅治疗了他的双脚,还给了他一些徒步旅行的装备;银发绅士与他分享心底的秘密,请他吃茶饼;著名演员不仅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哈罗德面前,还很乐意送他签名书……作者将日常的人际场景、生活场景渐次展现在哈罗德眼前,哈罗德的生活感受开始复苏。他回忆起舞会上的莫琳、恋爱时穿着蓝色大衣的莫琳、热衷于研究美食的莫琳,他还回忆起在度假时尽情舞蹈的戴维、在海边吃冰淇淋的戴维……作者将哈罗德心灵场景的变化置于一个宽阔而世俗的空间中,漫长的旅行成为世俗之美向哈罗德的深情告白。而生活之美无疑与自然之美形成了互文关系,共同指向受创心灵的慰藉与救赎。
再次,女性之光。女性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特殊使命,即对哈罗德的引导与救赎。小说描写了两类女性。第一类是具有毁灭性特质的女性。比如哈罗德的母亲,她的离弃使哈罗德陷入精神成长困境,又比如妻子莫琳,她的态度与固执加深了夫妻关系的隔阂。这类女性,作者着墨不多,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关注点并非展示伤口,而是治疗伤口。第二类是具有引导和救赎特质的女性。比如奎琳,她的临终信成为哈罗德行走的起因,她引导哈罗德重新面对过去,走向更宽阔的心灵之境。又比如哈罗德在旅行中遇到的女性,以女医生玛蒂娜为代表,她们是女性之光,她们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哈罗德。难以想象,没有这些女性的救助,老年哈罗德的救赎之路会走得多么坎坷。在这里,要特别分析一下莫琳。她的存在是复杂的,她既有毁灭性的一面,也有救赎性的一面。如前文所述,哈罗德回忆中的莫琳充满女性的温柔与疏朗,而结尾,莫琳与哈罗德的通话,则是现实中的莫琳对他的温情召唤。
综上,《一个人的朝圣》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和价值。第一,独特的主题视角。小说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并展示了重建精神信念的有效尝试。第二,家庭关系的深入探索。小说以家庭作为主人公哈罗德精神困境的内在成因,但并未陷入宿命的构建,而是将家庭关系既作为桎梏又作为动力,推动主人公蜕变。第三,自然、生活与女性的救赎力量。这一部分涉及作者乔伊斯的自然观、女性观和两性观,她肯定了女性对未建立主体特征的男性的引导、帮助和救赎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蕾秋·乔伊斯. 一个人的朝圣[M]. 黄妙瑜,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英]塞缪尔·斯迈尔. 信仰的力量[M]. 余星,李柏光,颜君烈,译.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2000.
[3]湛青. 出版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图书出版价值网为视角[J]. 中国出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