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培养学术图书编辑综合素质的途径

2017-08-17 04:26李立云蒋挺
出版广角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学术图书互联网+

李立云?蒋挺

【摘 要】 传统学术图书出版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巨大冲击。文章重点分析在数字出版条件下,培养学术图书编辑综合素质可以从深化专业功底、优化出版流程、提高策划效率、吸引高端作者、实施精准营销这几个方面入手。

【关 键 词】“互联网+”;学术图书编辑;综合素质;途径

【作者单位】李立云,中国书籍出版社;蒋挺,河北科技大学。

“互联网+”即发挥互联网优势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互联网+图书出版”就是将“互联网”和“图书出版”进行深度融合。从国家层面上讲,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逐渐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如何实施“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做出了具体部署,特别强调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1]。2017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2]。

一些学者已经就“互联网+”时代与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做了具体论述。谢文亮、郑添尹、颜志森阐述了“互联网+”中“+”的内涵,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学术出版面临的难题、新业态及改革思路[3]。周建森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要特别重视提升整合力、品牌力和创新力,将产品做到极致[4]。朱春花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5]。文章将从培养学术图书编辑综合素质的角度阐述“互联网+”时代与新闻出版业的深度融合之道。

学术出版是出版业的高端形态,学术出版物是最新科研成果的交流平台,而学术图书编辑的综合素质将决定图书的生命力甚至出版业的发展。“互联网+学术出版”是互联网与传统学术出版的跨界融合,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学术图书编辑必须积极应對这一变革,成为兼具策划、审校和营销能力的全才,做好专业出版。

一、深化专业功底,积累广博知识

1.培养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

专业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是学术出版的价值所在,编辑只有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才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编辑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提高对稿件学术价值的判别能力[6]。编辑应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会议,参与专业培训,关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研究热点,聚焦专业人士发表在博客、微博、微信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专业学科背景知识。

2.积累广博的非专业知识

一方面,现在的大多数编辑具有高学历,但很多人不是出版专业出身,所以缺乏出版知识功底,而且编辑经常要面对非自身专业的稿件,内容可能会涉及多个领域,所以编辑要系统学习编辑出版学理论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应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通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了解市场变化趋势[6]。编辑要尽可能对各个领域有所涉猎,做个“杂家”,才能准确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

3.坚持严格的学术筛选标准

图书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编辑需要掌握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审阅编校技能,并能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还需要锻炼高超的内容把关能力,突出内容优势,集中体现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和实操能力。另外,要对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其学术经历必须足以胜任出版要求,稿件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高度,涵盖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理论突破,最好附有专家的推荐意见,以保持学术出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二、强调跨界整合,优化出版流程

1.提升多媒体编辑设计能力

目前我国的学术出版还是以传统的纸质读物为主,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一体化编辑形式,造成学术影响力和盈利能力不足。因此编辑应在充分了解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出版资源,尽快掌握现代编辑技术,学会收集与整合文字、图像和声音内容,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音频处理技术与互联网媒体运营技术,使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成为学术出版的主要范式。

2.优化编辑出版流程

一方面,学术编辑应该学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挖掘内容资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保存各种信息并进行二次开发,做好选题策划、编校审稿、质量控制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大数据出版平台集中编辑人员、出版社发行人员、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数据库出版商、发行商等,为出版决策提供支持,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投稿信息和热点选题,从而有助于发展作者群体,获得优质稿件。

3.创新互联网出版模式

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出版技术的快速兴起推动了出版业的革新。国内许多出版单位利用互联网的即时传播能力,通过移动出版、互联网出版、富媒体出版,实现了同步出版甚至提前出版[7]。国外Audiobooks网站第一个开通了基于大数据和云出版技术的无限音频图书服务,使Android或Apple的移动设备和电脑可以通过储存在云出版仓库空间的数据资源,实现无须联网即可随时随地“一键搜听”,从而极大地方便了读者[8]。

三、关注交流需求,提高策划效率

1.加强互动交流,提供特色服务

《谥法解·序》中说:“行生于己,名生于人。”要想提高出版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以作者和读者为服务之本,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方面,丰富互动形式。可以利用“自动回复”功能实现快捷的自助服务;通过微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交流,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转变学术出版评价方式,提高学术出版的重要性[7]。另一方面,高效利用信息。编辑可以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实现图书智能分类和信息自动筛选,以方便读者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利用微信用户数量庞大、互动交流便捷等优势,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2.关注网络热点,聚焦优势领域

一方面,紧跟热点话题。关注读者在专业论坛、朋友圈等平台上共享的文章,通过“公民新闻”“自媒体”热点话题找出学术前沿选题和高水平的作者。另一方面,避免正面竞争。产业融合使传统学术出版领域的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传媒、网络、电信、软件都可以成为有力的竞争者。学术编辑应有效利用大数据掌握竞争对手、市场缺口、行情波动等信息,把出版精力用到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3.注重学术创新,强调策划互动

一方面,要始终以内容为王。出版单位要有担当精神,注重缜密的思维、创新的设计、突破性论断的内容优势,致力于研磨精品力作,在选题策划中走高品质、突破型路线。另一方面,注重策划模式创新。网络媒体的特性之一是它的交互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策划的关键在于编辑、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学术编辑可以通过专业的交流出版平台或互联网组织学术创作,成为信息的编辑者、阅读者和传播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抽样调查,与读者进行现场交流,为下一步的策划提供第一手素材;还可以把经过作者授权的书稿内容放在网上,倾听读者建议,获得反馈意见。在网上得到好评的策划方案,一般能够实现作品的内容改进和思想提升。

四、吸引高端人才,调动创作热情

1.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当代出版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作者资源的竞争,是互联网环境中高端作者隊伍的竞争。大学教师、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是学术图书稿件的主要作者,而通过有竞争力的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向出版物的转化。学术编辑要在作者的挑选上培养宽广的视野,汇聚天下英才;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9],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稿酬制度体系,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为优秀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

2.展示服务和沟通的诚意

编校加工过程也是做好沟通服务的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术出版人要进行多方面沟通,组织、规范、推动学术成果的出版。学术图书的作者一般是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学术水平,但也倾向于坚持己见。因此,编辑的见解和诚意就显得非常重要。编辑应给予作者更多的尊重,把沟通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既要在是非问题上做到毫不妥协,也要在非原则问题上有所让步,达成更多的共识。

3.邀请作者全程参与

当代学术出版的作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更青睐便捷及时的交流渠道。一方面,编辑要尽力改善互联网信息发布、移动出版和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的应用水平,及时传播最新学术成果,反馈各方需求,让信息服务更公开准确;也可以通过网络请作者远程参与选题论证、稿件编审等环节。另一方面,编辑应注意解决常见问题,争取作者的配合。比如,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与作者交流编写框架和内容安排;初审后,共同分析稿件内容,讨论结构和内容的修改建议,保证写作进度和编写质量。

五、改进营销模式,实施精准销售

1.创新网络营销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出版营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按需出版。用户可以上网搜索关键字,实现按需购买。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公布出版计划,实现众筹出版,或者鼓励用户实现个性化定制,选择支付预付款并获得额外的红利回报。二是线上线下营销。读者在网上商场挑中产品,在线填写订单,支付订款,然后出版单位通过邮寄纸质出版物、发送电子版期刊等方式将产品送到读者手中。三是精准定制营销。可以针对读者需求开通微信公众号,创制数字内容个性化出版平台,并与各种终端无障碍链接;还可以开通在线课程、APP等形式的付费阅读,为广大读者提供精准出版内容。

2.扩展营销推广手段

首先,可以利用单位网站、腾讯或搜狐等门户网站以及各大读书网站进行多媒体推广,利用E-mail群发系统、彩信、微信、微博公众号和APP扩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将内容资源加入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等专业网站。其次,可以把编辑的博客网址,出版社的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电子邮箱,QQ号等信息制成二维码,放在图书的封底、勒口、书签、腰封等位置,方便读者用手机扫描,随时随地进行全媒体阅读[10]。最后,可以充分利用品牌好、信誉度高的网络渠道商进行图书宣传。

3.构建立体营销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流行使营销手段日益多元化。学术编辑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致力于打造全媒体生态产业链,将B2B与B2C、数字信息与移动客户端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做到线上线下深度推广。在Web2.0 时代,图书的最大消费者是网民,而微博、微信和客户端是他们的主阵地,要注重定向推送、个性定制,满足小众需求,构建立体化图书营销平台。比如,全国很多家出版企业在开通的微信订阅号与服务号上特设图书推荐、新书上架、图书订阅与读者反馈等板块,精选有效信息,推送给特定读者群体,构筑起综合化、服务化和立体化的出版与营销体系[11]。

思路决定行为,视野决定格局。推动媒介融合,做好专业出版是传统学术图书编辑在“互联网+”背景下努力的方向。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信息化工作是这一时期的重头戏。出版人要坚守文化传承重任,充分发挥专业权威的内容优势,积极投身网络强国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建成创新之路[12]。出版业的未来一定属于深谙传统出版业的精华、具有媒介融合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cpc. people. com. cn/n/2015/1104/c64387-27773659. html,2015-11-04.

[2] 新华网.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 http://www. most. gov. cn/ztzl/lhzt/lhzt2017/lhywlhzt2017/201

703/t20170306_131680. htm,2017-03-06

[3] 谢文亮,郑添尹,颜志森.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的新业态及改革思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036-1042.

[4] 周建森. “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 中国出版,2015(13):23-60.

[5] 朱春花. “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J]. 青年记者,2016(32):70-71.

[6] 岳静玲,王莉. 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提升[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15(3):422-423.

[7] 谢文亮,梁洁,郑添尹.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创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727-728.

[8]王丹丹. 数字时代专业图书出版法治路径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2(3).

[9]人民网.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cpc. people. com. 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 html,2016-04-26.

[10] 李建周. 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该如何航行[J]. 出版参考,2015(5).

[11]龚晨. 浅谈数字出版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及发展思路[J]. 出版发行研究,2013(12).

[12]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 http://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17-05/14/c_1120969677. htm,2017-05-14.

猜你喜欢
学术图书互联网+
图书推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