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到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影响到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坚持榜样的示范效应,这是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同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刘潇忆(1988—),女,河南商丘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即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形成了当前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最大公约认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涵,为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
1.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有两种关系:一是师生关系,二是同学关系,这两种关系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它不仅影响学生当下,而且影响后学生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之间是接受与被接受、影响与被影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当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价值取向相同或趋同时,就容易影响学生,容易被学生接受,容易使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起到“统帅”作用,容易加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价值观教育产生“1+1>2”的效果。
2.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管理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管理不同,它主要以育人为目的。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从理论上讲,学校进行的各种管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之就是否定。因此,学生是否认同核心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能否有效贯彻,影响到学校管理能否正常推进。
3.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与社会对接的影响
高校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是把学生转变为真正社会人的纽带。大学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走向定型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除了找到个人谋生的方法,还在寻找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即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大学生只有在校园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同,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自身发展找到合理的价值归宿。
三、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1.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当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升华。在当代,中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2.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还处于“三观”未成熟的时期,这就需要不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在实践中践行并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始终坚持榜样的示范效应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表彰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2]国家要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英雄模范的权益。学校要多宣传在学习、生活中为同学们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并给予表彰。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言必行,行必果,给孩子做好榜样。通过榜样的典型示范效应,使大学生逐渐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商丘醫学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河南 商丘 47610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