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华林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内四个石榴构成十字,四片葡萄叶与缠枝又构成十字,两个十字相联,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的形式,充满异域风韵。
据统计,2016年中国的葡萄栽种面积已达1200万亩,居世界第二,产量更是超过13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虽然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蟾岩文化层中浮选出的植物遗存,就有野生葡萄,但中国现在普遍栽种的葡萄却是外来物种,《汉书·西域传》载:“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考古资料显示,最早栽培葡萄的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 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葡萄栽培,然后传入埃及等其它地区,生活于公元前1397至前1387年的古埃及天文学家纳克哈特(Nakht)的墓室壁画上,就有摘葡萄景象。
以葡萄作装饰纹样最早是西亚细亚人。在印度也是古已有之,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印度佛教早期石窟寺桑奇的《佛发供养图》浮雕边缘、《帝释窟说法图》之莲花两侧,都有葡萄藤蔓浮雕。随着佛教兴盛,葡萄纹样也传入敦煌、云冈、龙门等佛教胜地。
葡萄纹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多个窟中,最早是隋代的第407窟,其它都是初盛唐时营造的。第209窟藻井内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形式,藻井凸起立面也绘制葡萄卷藤纹,充满异域风韵。第407窟佛龛内的佛背光中,将葡萄纹在内的多种植物纹样与火焰纹同时呈現,层次分明,繁复精美;第334窟中彩塑佛弟子织锦袍服上也有满密缠绕的葡萄纹,展示了葡萄纹在纺织品上的运用。
云冈石窟第12窟(北魏)主室南壁浮雕上,龙门石窟古阳洞(公元502年)弥勒三佛佛龛背光上,都有葡萄纹。
据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写本《沙州伊州地志》记载,葡萄也在敦煌地区广泛种植,唐贞观年间(627—649),中亚地区的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在隋末战乱废弃的鄯善镇重建胡人聚落典合城(石城镇),并在其北四里处建“蒲桃城”,种葡萄于城中。敦煌的葡萄种植业自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今,2016年葡萄产业产值占敦煌农业总产值的5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