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2016年11月1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北京图文天地文化集团承办的“回乡的路上——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开幕。这次展览既是刘巨德教授在国内举办的首次个展,也是他将于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艺术展的预热。本次展览由王鲁湘担任学术主持,卢新华任策展人,展出作品65件,包括水墨、油画、陶艺、青铜、玻璃等新作。值得关注的是,刘巨德教授新近创作了一组陶艺作品,简约朴厚,意趣生动。刘巨德教授早年受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这组作品从专业意义上呼应了“回乡”的主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美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清华美院袁运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孙景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清华美院副院长曾成钢、学术委员会主席尚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王进展,清尚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晞,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胡紫桂,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润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冯秋子等嘉宾以及清华美院师生、校友、美术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清华美院综合办主任任茜主持。
刘巨德强调:“要想创新,必须要回到源头”,也就是以逆流而上的精神领悟传统,对此他称之为“回乡”。他说:“我的绘画创作一直在回乡的路上,回到童年的故乡、文化的故乡、宇宙的故乡、子宫的故乡。”“第一阶段是找寻童年和文化的故乡……第二阶段是找寻宇宙和子宫的故乡。”他的回乡论概括了多种关系,包含自然与文化、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境界格调与肌体手眼,也可以说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进一步阐发。他在艺术创作上,把师辈的形式美、探索与文化寻根相结合,融汇写实和写意,既以太极阴阳的传统哲理引领作画,也抒写了浓郁的乡情。他的艺术观不是机械地形式服从内容,而是追求神与形、气与象、道與技的高度统一。
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教师、艺术家,刘巨德教授几十年来在教学岗位及艺术创作上默默耕耘,严谨治艺,在年近70岁时,才举办首次个展。著名美术史家薛永年教授评价:刘巨德在艺术上承续了林风眠、庞薰莱、吴冠中的系统,这派画家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比较中西异同,继承传统精神,融汇西画现代因素,表现中国韵昧,尤其重视艺术的形式美,在艺术探索中,在体现传统哲学的画论研究中“边传边统”,走向中国文化的最深处。刘巨德则是这一派在新时期的优秀后继者之一。
向生命致敬——谈刘巨德的雕塑艺术
应该说我对刘巨德老师的艺术比较熟悉,17年就前在老师门下读博,受到了丰富深邃的教导,也无数次欣赏老师的作画过程,领教颇多。刘老师的绘画艺术风格鲜明,也早已为大家熟悉。而这次刘巨德老师在“回乡路上”展出的作品还是让我目瞪口呆,没想到的是他一下拿出20余件雕塑。刘老师一向是从事绘画创作,只是前几年老师拿过两件小雕塑让我们同门学子看看,他说就是感兴趣,随意做做。
更让我意外的是作品本身。这些看似小品的作品蕴含的博大气质是在其他雕塑上难以看到的。说其小,是题材之小,一只马头,一只鸽子,一条鱼,一个平常人的头像……刘老师像对待绘画一样,从来不追求宏大叙事,在他的眼里宇宙里的一切都有同等的生命价值,在每个“小”中都隐含着所有生命的宏大意义。刘老师是在“小”中看到了远比宏大叙事更为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
面对刘巨德老师的雕塑作品,我们所熟知的语言风格都失去了意义,你无从把它们归属一个流派,一个风格。它们就是艺术的本身,直接穿透到艺术的内核。老师的雕塑作品没有片刻停留在形式问题的犹豫,他留下的就是对生命讴歌的痕迹,留下的是自信和欢快。
——乔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