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

2017-08-16 01:21尹冰
雕塑 2016年6期
关键词:雕塑工匠精神

尹冰

在《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曰:“君子不器。”释意为:若专攻一才一艺,不可称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拥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之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此乃中国儒家文化之导向,以至在中国古代千百年手工艺行业中,所谓“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使拥有天工奇技,但也难登大雅之堂:虽有众多杰作流传于世,但在史上留名者为之甚少。

在道家传承中,讲究“道、法、术、器”4个字。“道”为天道,“法”为方法,“术”为技术,“器”为物质或工具。《易经·系辞》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是精神,是系统,具有通权达变的主动性,故形而上,在手工艺行业中可谓“工匠精神”:器物有形,是物质,是固有,具有不可变通的被动性,为形而下,恰似人们通常所言“匠气十足”。在笔者看来,孔子所言之“器”重点不在于人所专攻的“一才一艺”,而在于其有失生动灵转的“不可变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总是在器中练术,在术中求法,在法中悟道,悟道之后还是运用到生活之“器”,所以我们称之为“道器不离”。那么,在苦练手艺的基础上,要坚守什么,要变通什么,如何让自己悟出“通器之道”?则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

一、首先,通器之道离不开器。器承载踏踏实实之神,精益求精:器亦是持续专注之魂,守正创新。

1.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在审美、消费观上的倾向都趋同,这时大众的消费观念是只要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即可。改革开放之初,在各方面缺乏监管的环境中,降低商品质量、盲目扩大产量似乎成为中国企业在快速扩张进程中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其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商品的价格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在对商品的选择上,不断增加了对质量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已不占优势。

在艺术行业亦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和资本市场的导向,艺术旗帜也向“钱”挥舞,一些中国艺术家摒弃了自身文化的精粹,盲目追随一些粗制滥造的西方风流与观念,将数十年勤学苦练的真本领丧失殆尽。“学院=匠气”“缺少当代性”等词汇充斥着当代艺术圉。在雕塑艺术中,一件好作品需要艺术家拥有扎实的功底,要心怀敬畏的态度,与材料做一场心灵对话,并将其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之中。但外界频繁的展览宣传和火爆的市场炒作,容不得艺术家付出漫长的思考与制作,一些加工工厂为了节省成本、盲目追求效率,导致工艺粗糙、应付了事。这样,本是“慢工出细活”的雕塑行业,为了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了精心塑造作品的品质与灵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创作要想拥有高超的技艺或者达到高级别的品质,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蕴含“工匠精神”之雕塑杰作。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潇洒,唐宋雕塑的丰富、端丽……体现出那个时代人們所崇尚的技艺和品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现代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老手工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对于我们永不过时,应加以继承。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但是要留住祖先们的工艺技能,也是要留住中国“工匠精神”中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这关乎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持续专注,守正创新

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跻身为世界上最为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商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极高,但在商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眼中的印象,表现却是一般,仅停留在“能用”的层面上。至于独立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则更加缺乏底气,始终处在“山寨”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当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商业竞争加剧,缺乏产业创新优势,致使“中国制造”不但在海外市场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中也正在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建国之初,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发展落后,艺术市场更无从谈起。当时与雕塑有关的行业大多属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要求服从行政与制度,主要为出口创汇服务,花色与品种单一,缺乏创新设计。随着近年来资本和市场在“艺术商业化”的驱使下不断运作、发酵,投机资本汇聚于此,艺术品市场成交量和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一些艺术家也随之心潮澎湃,为了追随市场,仿制好卖的“时髦”艺术风格,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艺术创造。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这些人可以分羹生存,一但经济环境恶化致使资本撤出,这些人则马上潦倒挨饿。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亚健康”式发展。

成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做到勤奋付出、执着专一,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传说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哀悼基督》时,最后甚至用天鹅绒去打磨雕塑表面,直到石头外表完全光滑为止。这种“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追求,它要求我们守规矩,重细节,不投机取巧,但也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在这件雕塑中,作者为了突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神圣的化身,一改以往雕塑中苍白衰老的形象,将其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的美丽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同样,很多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也都尽显古人之心慧智巧,这种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之美,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通器之道回归于器。道来源德行兼备之躯,艺方超人;道化作不忘初心之体,方得始终。

1.德行兼备,艺方超人

中国历经数十年的战乱,在建国后又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十年浩劫,传统文化几乎断代。加之国家当时的政治与文化导向,前往前苏联与欧洲留学归来的艺术学者引进了西方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模式,大众艺术以歌颂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事件为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经济发展而使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大众审美水平仅仅停留在现实主义的层面,欣赏一件艺术品还停留在样貌上像或不像、工艺精细还是粗糙的评价标准上,所以,大众接触艺术并对美的需求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观众从艺术品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慰藉,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植入到作品之中,并可以与观众本源的文化信仰产生共鸣,只有成为这种尚德之艺作,才能超越其他作品而更加受到大众欢迎。这要求创作者不能脱离传统,脱离实际。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古代匠人之艺德,跨越本国传统文化和大众审美层次试图与世界“接轨”,自身标榜为“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而大众视其作品亦不懂其中所表达的观念,只能将这种当代艺术视为异类之行为。在北京798艺术区,宾客满门,每家画廊和艺术馆均陈设着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看似繁花似锦,但绝大部分观众仅停留于外行看热闹的尴尬境地。问询其对艺术作品如何理解,只能称“这就是艺术”,却说不出所以然。

技艺与品牌树立民族文化,在日本,一直与国家命运共生并为国民经济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品牌被人们尊重并称其为匠人;在欧洲,许多令人敬佩的汽车、手表、箱包、服饰等著名品牌也都一直在宣传自己企业的工匠文化。中国也不乏优秀的品牌和技艺,很多老字号都拥有上百年的薪火传承。回到文化艺术,笔者认为,文化如同绳索,从哪里断了就该从哪里接上。大众审美水平之提高需从艺术品的工艺和技术入手,这是当代中国人“可以看懂”和“可以互动”的。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拾起并进行当代转换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以说,当代艺术工作者与其他行业一样,共同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发扬显得格外重要。无德便无艺,德行兼备,艺方超人。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坚持执着的民族精神,将一直伴随国家的发展。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当今时代变革的大潮中,随着各行各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长足发展,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它打破了传统地缘经济的文化概念,形成了全新的虚拟联接空间,人与社会交融层级不断扩展,各领域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巨变,学科分类日益细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越来越广,就業机会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工作岗位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需要加强与周边相关行业的跨界合作甚至研发能力。应聘人员若无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跨界的工作能力,很难得到相应的职位和工作岗位。

在这种社会分工体制下,许多家长摒弃了传统“君子不器”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想让孩子拥有一项相对轻松、愉快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至少可以凭此技艺养活自己。另一方面,家长看到了自身成长过程中在审美情操方面的短缺,并试图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中,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升学道路上可以“走捷径”的现象。但急功近利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并将艺术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基本都是忠于初心、热爱艺术的人。这些人在自身专业学习发展中,不免也遭遇到很多痛苦,要想获得超人的技艺,除了自身拥有艺术天赋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而且还要拥有更多的耐心和抵抗寂寞的能力。

具备“工匠精神”的艺术工作者是内敛的,他们需要隔绝外界纷扰,不能忽视甚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艺术追求,要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凭借自身对艺术的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华严经》中有一名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艺术无高下,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始终拥有初学者谦虚谨慎的心态,特别是在物欲纷飞的时代,用“心”才能创新,具备历史和文化的使命感,才能不辜负历史的延续并赢得市场的信任。在很多时候,我们路走顺、走远了,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怀揣初念,放低姿态,找到自己真正要走的路,不让自己迷失,才是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相信,“工匠精神”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国之重器”,它存在于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我们熟知的艺术巨匠,都是身怀绝技、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用其“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记录下了这个世界的锦绣河山和时代变迁。

猜你喜欢
雕塑工匠精神
巨型雕塑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的破烂雕塑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写实雕塑
拿出精神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