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法”

2017-08-16 13:53黄雪姣
文理导航 2017年22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历史教学

黄雪姣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问题式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方式有一定的原则需要遵循。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问题式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了通史式的课程结构,新课程内容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又要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模板,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式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

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探究、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历史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关系到实施的效果甚至成败。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巧设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高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较全面深刻地观察事物。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已初步具备接受系统理论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疑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些特点,通过设疑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疑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

历史是复杂的,任何历史现象都可以说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历史现象,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如在学习中国近代有关“通商口岸”的开辟时,一般主要强调它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开辟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残酷无情,但恰恰是这些东西往往给历史的发展打上深深的烙印,甚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学习时不妨进一步设问:“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对今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些通商口岸是传统中国接触外部世界和面向文明的前沿地带,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和半现代化发挥了带头作用。

2.设疑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通过设疑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并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发展思维,往往是十分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或给旧材料以新的角度,使学生在新情景下,展开积极思维,这样既可避免因重复课文材料而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特别是与历史关系密切的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设疑。这样既有利于各学科的综合、交叉和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上的共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分析辛亥革命局限性时,可联系同一时期鲁讯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

3.利用乡土历史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设疑

由于乡土历史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往往能给学生以亲切感,因此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的内容进行设疑,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4.设疑要体现循序性

教师在设疑的过程中,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使各个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然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极思考。这样既可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二)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互相促进的原则

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也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不能代替能力培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促使知识和能力的不断转化。

设疑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必须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设疑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和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意识地在历史与现实的結合点上下功夫

由于历史有过去性的特点,表面看来,历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会有什么帮助,这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历史动力和兴趣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学习历史正是为了了解现在,预知未来。正如郭沫若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期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去社会的要求……认清过往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方向”。如在学习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问:明清“闭关锁国”政策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你认为它对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通过设问,使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对外开放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应用自己的智慧,巧设疑问,使学生经常处在有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与探索,真正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历史教学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策略研究之人物传记的教学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