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民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科如果有兴趣,那么他(她)就会学得很好,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他(她)就会学得很差。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精心备课。二是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三是课堂教学适时引进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四是制作动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五是通过简笔勾画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六是教学生唱歌。七是排演课本剧。八是培养学生关注新闻,丰富阅历。九是选好课堂背景音乐。十是研究学生生理发育规律。通过这十种方法达到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师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对广大语文老师有所启发。
一、精心备课,精益求精
我在备《月迹》的第二课时时,想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教者必须了解本文语言特点,理解语言特点,才能启发、点拨学生发现语言特点,我感觉语言很美,但美在哪里说不出来,翻阅教参,也没有找出答案,我就坐在案前悟,感觉是使用了口语,其它的想不起来了,于是上网搜索,也没找到合适的答案,最后在赏析《月迹》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文章在语言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叠词的大量使用,琅琅上口,节奏很美;二是使用口语,如三妹说:“月亮是个好”。三是使用儿化音(句末带“儿”字)。从赏析的文字中又厘清了两个新知识:一是文章的顺序,二是文章的线索。顺序是时空交叉的顺序,如果把时间顺序比作经线,那么空间顺序就是纬线,经纬交织。线索是以“追寻月迹”为线索,这个线索与我先前分析的线索有点不一样,先前分析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月迹”为线索,一是以“孩童想象力的发展为线索”。经过进一步比照我认为网上的答案有失偏颇,不全面,它只说出了明线,暗线没有说。
二、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交给的知识,必须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去领悟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牢固,对于一些难点、疑点教者除了讲解外,还要动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三颗枸杞豆》,文中的第33节有这样一句话:“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如果教者直问学生“我”为什么“呆呆立了一会儿”?学生多数回答不到位,为什么?缺乏情感体验,教者可以动用自己丰富的表情,表演一下,表演之后学生马上会明白:表现了“我”思想受到了触动。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文中第19段有一句话:“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教者设计一个问题:“一步一步能不能改成一步步”?提问一个学生说不能,让他说出理由却不能够。这时教者在教室內动用肢体语言向学生表演了一下,这一表演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马上明白“之”字形山路很难走,每一步都要走好走稳,否则身体就被“报销”了。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文中有个词叫“蹒跚”,它的意思是形容人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学生懂得它的意思,却领悟不了朱自清父亲走路的艰难形态。教者运用肢体的语言走给学生看看,看过之后马上有深刻的体验,再找一两个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也走上一遍,这样一来学生对“蹒跚”一词的理解将会莫齿难忘。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远。
三、课堂教学适时引进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
在教学《巍巍中山陵》一文时,学生读过课文之后,老师问学生有何收获,学生只知道几个生字词。对于文章的说明顺序,学生隐约感觉到是空间顺序,其它再问就不知道了,有的即使知道,你问他中山陵具体方位在哪里?学生却说不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就能说清楚,在网上找到多媒体课件进行编辑,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光、电俱全,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中山陵的十个组成部分将按先后顺序一一地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之后再让他(她)到黑板上写出陵墓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所在位置,学生很容易地写了出来,对中山陵的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比老师空口说教清楚有趣多了。
四、制作动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视觉神经
《背影》一文重点写父亲爬月台翻栅栏买橘子的艰难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更深刻的记忆。我制作了简单的动画,学生看着动画就会深刻理解和记忆父亲是怎样探身下去的?是怎样攀的?怎样缩的?怎样微傾的?使用动画播放。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心灵受到了洗涤,灵魂得到了升华,观察学生的眼睛,有二十多个学生眼圈红红的,鼻子酸酸的,这样做,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同时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商得到大幅提升。
五、语文老师通过简笔勾勒,丰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画画不是语文老师的专业,但语文老师有必要学会粗线条的勾勒,比如在教授《白杨礼赞》一文时,课文第五段描写了白杨树的枝干笔直,努力向上,倔强挺立的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段时,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粗线条勾勒,让学生看着黑板,围绕“干、枝、叶、皮”来介绍白杨树,看图比看文字更有吸引力。学生就会明白“力争上游”是通过“干、枝、叶、皮”都向上生长来表现的。
六、语文老师应该学会音乐简谱,会唱基本歌曲
苏教版初中语文有好多篇课文都被音乐人谱了曲子,只要识谱就能唱出来。七年级上册苏轼的《水调歌头之明月几时有》;七年级下册诵读欣赏之《七子之歌》;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八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李煜的《相见欢》。上述文章都被谱上了曲子,如果语文老师能识谱的话,在教授完每一课,带领学生把课文唱一遍,唱过之后学生的体验会更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唱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七、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变色龙》,这篇课文通过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来变去,刻画他的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老师可以租用两件军大衣,两顶军帽,排好角色人物,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教师的办公室,语文老师当导演,排演课本剧,彩排之后在课堂上现场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赫留金的可怜冤屈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八、语文老师要关注央视新闻,培养学生关注新事物兴趣
央视新闻曾报道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情况,当年的期中考试卷上考到一题:“你知道莫言写了哪些作品,请写出两部来。”没看这条新闻的老师就头脑空空,复习时不跟学生讲学生就不会,不会就失去了两分。央视还曾报道过光盘行动的新闻,号召国人节约粮食,如果教师看了这则新闻之后立即与学生交流这个新闻,考到之后学生就可以得高分。但有不少老师没有看这个新闻,有的即使看了也未跟学生讲。这就要求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时局”的能力,这也是大语文观的迫切要求。
九、选好整堂课的背景音乐,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背影》一文时,整堂课可以用歌曲《父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整堂课可以用歌曲《母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心灵,讲到感染人的细节时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强烈的震动,对父母的挚爱亲情就会有深切的体验。
十、研究学生生理发育规律,让学生快乐学习
从教育专家任小艾的视频讲座中获悉: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左耳听,右耳扔。关键在于老师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没研究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严重的皮肤饥饿期,更需要爸爸妈妈碰碰摸摸,在孩子洗澡时帮他(她)搓搓背,最好全身都搓一遍,特别是女孩子妈妈更应该帮她仔细地浑身搓一遍,让饥饿的皮肤得到爱的滋润。这样一来就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她(他)对异性的吸引力,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苏教版语文教科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洪宗礼.《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