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铭/ 文
中国人的世纪
◆徐 铭/ 文
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峰会,为21世纪全球未来发展,拿出了“中国方案”,29国元首或国家领导人、92国高级官员、89名国际组织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全球影响巨大,注定载入史册。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早在上个世纪,国际上不少政要、名流就作出过如此的预言!
除了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大国外交日臻成熟等大背景外,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与未来产业发展特性高度吻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不妨从一百多年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来看,大凡一个行业的产业发展特性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质高度契合,这个国家就能把该行业做到世界一流、全球第一。尽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祥于英国,殖民掠夺也奠定了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但制造业产业特性与“英国绅士+足球流氓”的文化特质并不吻合,其制造业大国地位却被后来居上的德国、日本、美国所取代。
而德国人至严谨、守时间、讲规则、重合作等民族文化特质闻名于世,与精密制造的精准、时间、质量、工艺、分工等行业特性高度契合,所以德国人可以把精密制造业做到世界第一;日本人在精密制造方面略逊于德国人,但其善学习、分等级、肯服从、重工匠、讲节约等民族文化特质,与标准制造的流程、标准、成本、效率等行业特性相当吻合,所以日本人可以把标准制造业做到全球领先。法国人罗曼蒂克风情万种,促使其把时装、香水、化妆品等时尚产业打造成行业翘楚;美国人个人英雄主义盛行,成就了他把一个个企业打造成行业的巨无霸。
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当一种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自觉,邂逅了一个让其游刃有余的行业,这种“化学反应”便神奇地发生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德国人看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而对“差不多”、“毛估估”相当普遍的中国人来说却会浑身不自在;巨无霸的企业规模,在美国人看来是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注脚,而对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为信条的中国人来说抑或是不祥的兆头。而今,中国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尚不是制造业强国,文化基因或许也是一个避不开的缘由。
时间推进到21世纪,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为服务经济的大潮已汹涌而至。
未来的世界,将“无服务不企业”,这是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末开始,体验经济、知识经济、娱乐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提法层出不穷,但其本质都是在讲服务经济,这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生产而言的一种经济活动形态。除了公益性服务(如NGO)和公共性服务(如政府)这两种非营利性服务业外,营利性的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种,前者针对终端消费者,如零售、餐饮等,而后者是中间过程性的服务,如产品设计、仓储物流等。本文所指的服务经济,主要是由营利性服务业所构成的产业经济。
服务经济之于中国,太重要了。因为它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太高了。
由于服务经济涵盖的范围太广,不仅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还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不仅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还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甚至还有一些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其产业特性很难一言以盖之,但至少有如下一些特性:
一是无形性。服务是无形的,或借助于物、或超然于物,但绝不是有形的物的生产。西方人会用不同酒杯盛放不同的酒类,用不同刀具切削不同的食物,而中国人常常“一把刀一统厨房”,在物的层面,西方擅长。但中国人已然超越其物,举例烹饪,我们会有煮、炖、煨、蒸、炒、煸、煎、炸、氽、涮、烘、烤等几十种烧法——这是在术的层面。我们还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味“道”,如猪肉性寒,生姜性热,用其作佐料做的红烧肉,温和可口;辣味发散、酸味收敛,去其偏性做的酸辣汤,开胃爽口等——这是在道的层面。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精神富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百姓日用而不知”,融“术”和“道”于血液之中的文化习性,无疑使我们在服务这种无形的活动中能更胜一筹。
二是即时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的:理发完毕,消费结束;观影完毕,消费也结束。这里隐含着两个特点: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存储性。服务过程的调适、服务结果的认同、服务过后的念想,这是服务的最高境界。我第一次认识identity(识别)这个英语单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做CIS(企业识别系统)时,后来惊讶地发现这个单词还有“认同”的意思,识别察异、认同求同,居然可以“雌雄同体”?中国古代先贤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因为世间事物无一相肖(察异易),且难以穷尽(察异愚),故中国人做学问喜欢“察同”,即寻求不同事物的共有规律。服务必是先从调适起,在互动中求同,然后才有结果的认同,最后让“不可存储”变为难以忘怀的念想,这是中国文化又一个契合之处。
三是异质性。受提供服务的时间、地点及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服务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不确定性。服务业本质上是解决和处理“关系”的商业活动,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信息等各色关系。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倘若达不到,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富有变通性,这是对世间万物“关系”深刻领悟的结果。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儒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释讲的是人与神的关系,道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善于对各种关系的拿捏,讲究个“度”,过犹不及,中庸为宜。但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中庸实则是个相对的概念,这时变通很重要。变通、中庸、调和、求同,这难道不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吗?
四是融合性。融合,已经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产业的融合、知识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信息的融合,不一一而足。西方人思维是线性的,而中国人的思维则是圆通的,因为周而复始是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先贤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就是规律,大无其外,小无其内,皆在其中。西方在“条分缕析”上见长,但过度细分的结果,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难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会作出预言: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统一世界!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端、人工智能等,此起彼伏、一片混沌,用中国人的圆通思维、察同智慧、阴阳之道,是开启信息时代尘埃未定、混沌未清的一把钥匙。
诚然,能否真正把这种与服务经济的契合做到极致、形成燃爆,还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增强文化自信、去除浮躁心态、传承文化精髓、践行复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