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7-08-16 04:33安志丹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回输自体计数

安志丹

(南乐县人民医院 供血库 河南 濮阳 457400)



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安志丹

(南乐县人民医院 供血库 河南 濮阳 457400)

目的 探讨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南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根据自体血采集方式不同分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自体全血采集方式,观察组运用成分单采技术采集自体红细胞。对比两组自体血采集量、采血反应发生率及自体血采集前、采集后当天、回输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采集前,两组HB、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集后当天及回输后HB、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自体血采集量少于对照组,采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可减少患者自体血采集量,且采血反应发生率低,对血象影响较小,具有较高安全性与可行性。

预存式自体输血;成分单采技术;安全性

输血是一项重要治疗与抢救措施,在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该措施不仅可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预防出血性休克等,还具有纠正因带氧能力降低或红细胞减少导致的急性缺氧症、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等作用[1]。但若未严格遵循输血禁忌证,极易引发溶血反应及过敏反应等,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医学研究深入,有报道[2]指出预存式自体输血是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使其逐渐受到临床广泛关注。但目前,术前采集自体全血仍是预存自体血的主要手段,该采集方式单次采集血量有限,且较易发生采血反应,极大程度限制了预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效果与运用。本研究选取南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分组探讨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南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均符合自体输血指征[3],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脓毒血症且使用抗生素治疗、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根据自体血采集方式分组,各43例。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45.66±8.54)岁;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45.98±8.73)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南乐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前采集自体全血进行预存:①以患者手术备血量、体质量、HB、HCT等为依据,在手术前1~7 d采集自体血;②采集自体全血时适当对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行疏导,最大采集量不得超过400 ml。1.2.2 观察组 运用成分单采技术采集自体红细胞:①采用全自动血液采集装置(德国Fresenius公司),将自体血预存患者体质量、身高、血小板计数、HCT等生理参数输入;②选择红细胞采集模式,循环血量设定为2 000~3 000 ml,采血速度为50~80 ml/min;③建立采血与回输通道,在采集过程中,每循环2 000 ml则以10 ml 10%葡萄糖酸钙溶液与生理盐水250 ml混合液进行补充;④采集的HCT为80%,并将采集到的红细胞置入红细胞保养液中,使最终HCT为53%,制备成自体悬浮红细胞后,于4 ℃冷藏箱中保存。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自体血采集量及采血反应发生率。②对比自体血采集前、采集后当天、回输后HB、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微量毛细管比容法测定HCT;以比色法检测HB;采用显微镜进行血小板计数测定。

2 结果

2.1 自体血采集量及采血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自体血采集量为(269.35±45.69)ml,少于对照组的(358.47±40.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8,P<0.05)。观察组采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5)。见表1。

表1 两组采血反应发生率比较(n,%)

2.2 血象变化情况 采集前,两组HB、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集后当天及回输后HB、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时间组别HB/(g/L)HCT/%血小板计数/(×109/L)采集前观察组(n=43)140.36±13.1141.26±4.28273.39±53.91对照组(n=43)140.31±13.5240.98±4.65272.33±52.19t0.0170.2910.093P>0.05>0.05>0.05采集后当天观察组(n=43)111.54±9.2833.58±2.84238.84±48.23对照组(n=43)107.58±8.5731.25±2.44217.12±45.32t2.0564.0812.152P<0.05<0.05<0.05回输后观察组(n=43)110.63±10.2233.52±3.58235.89±47.17对照组(n=43)106.28±9.5331.11±2.23216.33±43.85t2.0413.7471.992P<0.05<0.05<0.05

3 讨论

以往异体血输注治疗常导致患者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感染、溶血症及急性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并对其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加之近年来血液供应紧张,无法满足患者血液治疗需求,供需矛盾日渐突显,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此背景下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该方式具有可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无需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及血型检测、防止同种异体血输血反应发生及缓解血源紧张等优势,逐渐成为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所需血液来源。

随研究[4]深入发现,预存式自体输血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术前自体血采集方面,如自体全血保存在4 ℃环境下,不稳定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等有效成分活性极易降低并丧失,此外,全血单次采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对自体血需求。周俊等[5]指出,在预存式自体输血采集中运用成分单采技术,可提高采集效率,有利于血液成分生理活性最大程度保存,且采集过程中安全性较高。本研究中,观察组运用成分单采技术,术前自体血采集量、采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运用成分单采技术进行术前自体血采集,在满足患者所需血液成分的同时,不会增加血容量损失,有利于提高采血安全性。采血反应主要由血液采集过程中血容量变化所致,成分单采技术血液采集过程中,血浆可通过回输通道重新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采集速度较为缓慢,同时通过体液补给以保证机体维持体液平衡状态,故在满足预存红细胞量的同时,血容量损失较小,进而有利于降低采血反应发生率。研究中,观察组自体血采集及回输后HB、HCT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运用成分单采技术可明显降低自体血采集量,减少患者血容量损失。

综上,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可减少患者自体血采集量,且采血反应发生率低,对血象影响较小,具有较高安全性与可行性。

[1] 任伟,李春华.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与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1):60-61.

[2] 石海辉,于巍,安玉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储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68-70.

[3]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28.

[4] 李卉,贾菲,师红梅,等.单采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刊,2013,48(3):32-35.

[5] 周俊,晋晶,武广隆,等.成分单采技术在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3):239-242.

R 45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20

2016-10-21 )

猜你喜欢
回输自体计数
古人计数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重症胰腺炎患者密闭式胆汁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这样“计数”不恼人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