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2017-08-16 04:33冯居平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颈性内服姿态

冯居平

(南阳市中医院 骨三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冯居平

(南阳市中医院 骨三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阳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18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60例观察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予以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颈性眩晕临床分型采取颈椎姿态调衡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有助于提高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颈性眩晕;临床分型;中药;颈椎姿态调整手法

颈性眩晕指由颈椎外伤及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眩晕。颈性眩晕主要采取抗眩晕药物治疗,然而该治疗方式效果不稳定,疾病易反复发作,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2]。本研究探讨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阳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18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7.2±1.2)岁,病程4~15个月,平均病程(7.1±2.3)个月。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6.8±1.5)岁,病程5~16个月,平均病程(6.8±2.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片/d,1次/d,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根据临床分型予以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 颈椎姿势调横手法 点按穴位,医生分别对患者风府、风池、玉枕、肩井、百会、天宗等穴位进行点按;松解手法,患者采取坐位体位,且颈部略前屈,并放松全身,医生通过滚法、一指禅推法对其颈背部和颈项部肌肉进行松解;俯卧位旋扳法,患者平卧于床上,并将头伸出床外,放松全身,医生呈半蹲位立于患者前面,助手则半蹲位立于患者床旁,并固定其双肩部,医生则一手虎口抓在患者颌下方,一手卡于寰枕部并扣于其枕后部,和助手协助将患者头部反向牵引并顺势前屈,以患者头部和双上肢进行逆时针旋转,当存在骨性阻挡感觉时忽然加力抖动,此时患者感觉麻木、疼痛突然减轻,同时闻及清脆声响,表示手法成功,随后采取右侧顺时针进行扳法[3]。

1.2.2 上颈性眩晕 采取中药内服。中药组成包括生石决明(先煎)30 g,葛根、杜仲各20 g,益母草、牛膝、钩藤(后入)、夜交藤、地龙、茯神、蔓荆子、独活、羌活各15 g,天麻10 g,栀子、黄芩各9 g等,用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1个疗程为7 d。1.2.3 下颈性眩晕 采取中药外敷。中药方剂包括炙黄芪30 g、鸡血藤20 g、海桐皮20 g、伸筋草15 g、三棱15 g、栀子15 g、木瓜15 g 、莪术15 g、泽兰15 g、威灵仙15 g、透骨草15 g、补骨脂10 g、泽泻10 g、汉防己10 g、防风10 g等,将上述中药包于布袋内,并置入加有半斤陈醋和适量清水的锅内煮沸,将毛巾浸透拧干,并敷于压痛点显著处,30 min/次,2次/d,1个疗程为7 d。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痊愈指患者眩晕及其并发体征和症状均消失,0.5~1 a未见疾病复发;好转指患者眩晕和并发临床体征和症状较前显著改善,但停药后疾病出现复发;无效指患者眩晕和并发体征和症状未见改善或较前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7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痹证”或“眩晕”范畴,主要是由火、风、痰、瘀和虚等造成清窍失养,或者因外伤、劳损或外邪入侵使得天葵渐耗竭,肝肾精血亏虚,颈部气血经络运行受阻,进而引发眩晕[4-5]。

南阳市中医院通过中医正骨方法对患者颈椎小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和组织进行调节,减少颈椎间负荷,促进椎动脉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病变组织修复。根据颈性眩晕不同分型予以中医辨证施治,如中药内服和外敷,发挥补养气血和活血化瘀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根据颈性眩晕不同临床分型采取颈椎姿态调衡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有助于提高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1] 赵青山,崔宝文,李淑贤,等.中药汽化药疗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18-519.

[2] 任伟,张建玲.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25):136-137.

[3] 张莉蓉,王引.推拿手法配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J].中医正骨,2014,26(6):76-77.

[4] 陈建彬.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10):873-875.

[5] 李进东.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52.

R 2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93

2016-11-13)

猜你喜欢
颈性内服姿态
内服外敷防疫情
攀爬的姿态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