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灵商”
杨柏
资深报人,曾任中国青年报贵州记者站站长、香港经济导报执行总编辑、深圳商报前沿观察总监。辟有杨柏工作室,从事深度报道、公益文化出版等。
塑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塑造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软硬环境。企业家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更应该是供给侧改革领域的一个重点内容。
这两天在听广播时听到了奇女子臧健和的故事。因“涉外婚姻”,臧建和40年前辞职出国寻亲,却遭遇泰国丈夫在其母亲的安排下另娶妻生子。臧健和毅然决然带着两个女儿辗转来到香港落脚,租了一间4平米小屋,打三份工,后自制了一辆小木车,在香港湾仔的码头一带,当起了卖水饺的流动小贩,最终创造出一个打开日本、欧美市场的“湾仔码头”速冻食品(饺子)品牌。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贵州的“老干妈”陶华碧。
陶华碧当年也有过无比虐心的日子。与臧健和一样,陶华碧的“苦大”和日后的辉煌都与丈夫有关,只是陶的丈夫是“不幸早逝”。她在老家乡镇上的营生是卖凉粉和米豆腐,在中国西南地区,辣椒酱是拌凉粉、米豆腐不可或缺的佐料,陶华碧的发明是把它细分并专业化出来,副产品升级成主角,进化成了一个行销国际市场的特色主业。
一个卖水饺,一个卖辣椒酱,从事的都是食品与食品加工服务行业,虽然二人有许多不同与不可比的时空条件,但也有不少导致成功的共同规律。比如她们都有做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事的行业基因;都懂恪守服务客户,开发与忠实于真实的市场需求,追求创造与捍卫自己的品牌。两人创业的动因都起于人生命运中无可化解的变故,看准机会便义无反顾、勇于搏命。从经营一碗饺子和一勺调料,她们把这变成了现代产业,走进和成就于国际市场,她们也因此成为令人敬佩的女性企业家。
对的人出现在对的地方,两个单亲家庭的妈妈,分别在建构产品跨国价值链中,创造了自己的商业家国。可她们踏入商界的时候,没有一个读过一天大学,臧健和是个护士,陶华碧只能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臧健和第一次和老练的日本出资人谈判,就不肯放弃自己的品牌,第二次谈判还合理提高了产品价格,凭对产品品质的自信赢来了投资者。陶华碧则断然退出经营餐厅的业态,锁定专门从事辣椒酱调味品生产,在细分中精准定位了产品的市场。更绝的是因“文化不高”,在销售中,无论海内外均坚持现金交货,长期不贷款,不上市,不圈钱,和商标抢注者常年打官司,使自己的商标权终于得到了国家法制的保护。
无数人的成功史都表明,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有无一种精神作为动力源把握方向,或许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当前宏观经济表现波动时,我注意到一些有影响的经济类纸媒,连篇累牍地在刊发“重新呼唤企业家精神”的时事社评。显然,论点似乎均来自一种经济学基调:基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家,往往是宏观经济景气的一个结构性增长动力。塑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塑造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软硬环境。企业家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更应该是供给侧改革领域的一个重点内容。无疑,臧健和与陶华碧创造的财富数字也能支撑上述说法。
钱钟书的夫人、翻译家杨绛先生96岁时写下了一本学理非凡的著作《走到人生边上》。基于心理学的科学基础和毕生阅历,先生立论:人有灵性、个性、本性,同时本性在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中存在并演进造化灵性良心。“灵性良心”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真知良知范畴。那再借用一下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解构企业家的精神素质内涵,在智商(IQ)、情商(EQ)这两个概念之外,还有没有一个属于企业家的灵商(SQ)概念?企业家的灵商作为企业家精神素质的一种特定结构,我们是不是可以借来观察某一层人与某一时态社会经济运行的窗口?
(责任编辑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