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17-08-15 06:13高芳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翻译

高芳卉

摘要: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诗词都用古典的中国格律诗体写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毛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毛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根据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过程,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因素,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文,努力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6-0151-03

一、引言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当代的杰出诗人。近年来,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各种版本和多种语言,拥有大批的国内外读者和研究者。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顾名思义,反映一种文化特有的事物、现象,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这类词汇产生于该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鲜明的民族个性,反映其传统和习俗。毛泽东诗词中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因此,研究毛诗的翻译,就必然要研究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和交际活动,所以当译者面对巨大的中西文化差异时,很难为某些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因此,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希望能为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学家认为语言交际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0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过程,其中包括两个要素——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s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sion)。这里的信息意图指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即让一系列设想(assumption)显现或更加显现给听话人的意图;交际意图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即让信息意图互相显现(mutually manifest)给交际双方的意图。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意图,交际意图源于信息意图,是次要的。从说话人角度来看,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所以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为了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必须运用大脑的推理演绎机制,根据说话人提供的迹象,综合各种交际线索,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因此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

格特(Ernst-August Gutt)认为语境(context)是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一部分。认知环境指储存在读者、译者大脑里的信息,包括逻辑、词汇及百科知识等。这两个概念都强调的是听者、读者对话语、语篇进行解释的心理能力,而不是指交际参与者的外部环境。由于认知主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必然在新信息意义的建构上存在差异,因此语境在交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运用大脑的思维机制,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和阐释。因此,关联理论的研究范畴是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而最佳关联性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所以,人们要理解话语,就要付出必要的努力,寻找最佳关联,重建认知语境,以取得相应语境效果,最终实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越小,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con-txmal effects),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

三、关联理论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推理过程。原文化负载词作者和译文读者使用不同的语言,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他们的认知环境或语境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中承担双重责任,他首先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一方面,译者是原作读者。在理解原文化负载词时,他运用语音、语义和语用等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s),结合自己的百科知识,逻辑推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填补语义表征和语境之间信息空白,即理解该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另一方面,译者又以交际者的身份,以译文为媒介,对原文进行语际阐释,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图。翻译过程中,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结合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正确假设,然后通过认知推理操作,进行信息调节,找到译文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所以,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过程。

在翻译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起决定作用。诗词因其语言凝练、思想丰富,被誉为文学的桂冠,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都是诗人搜索枯肠,冥思苦想而来,更是桂冠上的明珠。引导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些词汇时,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源语词汇的基本意思,然后根据背景知识和语境特征,推导出该词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好的译文应该是同原文化负载词释意相似的接受语语段,即能表达该词的概念意义,又能传达其文化特色,唤起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体验,达到语用等效。

四、许渊冲的翻译原则

许渊冲翻译毛泽东诗词时坚持“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重要性依次为:意美、音美、形美。也就是说,译者首先要传达原文的意美,在此前提下,尽可能体现其音美,还要保留其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认为,历史和联想的原因造成意美。然而,由于目标语文化缺乏原语的历史背景,因此目标语读者很难产生相同的联想,译诗也就不能充分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许渊冲在译诗中运用外国诗人的词汇和名句,使之“洋为中用”,确保读者在其潜在的语境(potential context)中,以较小的处理努力调出相关信息。

毛诗中很多意美词由音美或形美造成。如烂漫、依稀等都是叠韵,具有音美。沉浮、峥嵘,每两个字的偏旁都是一样的,具有形美。磅礴、慷慨都是双声,而且偏旁相同,既有音美,又有形美。许渊冲很多时候都选用英文中的“音似词”进行翻译,如“磅礴”译为pompous,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诗词的音韵美。此外,毛的诗词讲究平仄,许渊冲翻译时多用英文的抑扬格或扬抑格;毛诗的七律多用亚历山大体,五律多用英雄体。这样翻译,即保留了原文的意音形“三美”,又兼顾目标语读者的知识背景和阅读期望。译文读者容易理解原诗词的意象,又能保持与原文读者等距的推理空间,取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

五、许渊冲的翻译策略

许渊冲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深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不同的文化预设(cultural presupposi,tions)。因此,相应词汇产生的联想是大相径庭的。在充分考虑译文读者认知环境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许渊冲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套译的翻译策略,让异国读者在其特有的认知语境下能够理解译文,实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又不让他们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具体分析如下:

由于人类在同一地球上生活繁衍,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分为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也拥有某些共同的认知心理。因此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语中有与原文功能意义对等的表达时,可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热情,忠诚,荣誉和成功。在英语文化中,红色象征着激情,勇敢和牺牲精神。因此,在中西文化中,红色都有积极的、相似的文化内涵。所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中译者将“红军”直译为Red Army,并且不用大量的文字解释该词。直译的方法即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又可使译文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且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

由于各民族的生态环境有别,各国的社会历史不尽相同,语言特征和表情达意的手法也有差异,在目的语中可能找不到与原文完全相似的阐释性译文。此时,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抛开原汉语词的字面意义,译出其比喻义或隐含义,表现原语内涵或原语语境,使原文与译文取得相似的交际效果。例如,唐代沈既济《枕中记》里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发现小米饭还没有熟,因而有所悟。“一枕黄粱”用来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企图和愿望,或是那些虚幻、一场空的事物。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名句“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借用该寓言讽刺蒋介石统治中国的梦想破灭。因此“一枕黄粱”译为“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vain”。假如这首诗译者不考虑中西读者认知环境的差异,而将该词直译为“a dream 0n a porcelain pil,low”,将会让译文读者感到非常困惑。因此,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译出该成语的文化内涵,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减少处理努力。

在西方,很多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妇孺皆知,其中的经典语段脍炙人口,而且这些词汇表达的文化含义与某些汉语文化负载词相似。此时译者采用套译法,借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来翻译相应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即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望,又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例如“天兵怒气冲霄汉”译为“The wrath of godlike warriors strikes the skyoerhead”。該译文借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New sorrows strike heaven on the face”。

总之,关联翻译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科学。它综合文学、语言学、认知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最佳关联性”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准则。译者既要充分了解目标语读者的潜在认知语境,又要对原文做出正确的语境假设,实现译语是原文文本的最佳再现。译语读者既能充分领略原诗词作品的魅力,又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2]徐庆利,王福祥,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及其翻译的诠释力[J],外语教学,2002,(5):21-26

[3]Ernst-August Gutt,Relevance Theory:A Guide to Successful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M],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1992:14

[4]马梦,关联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围城》英译本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3,(5):216-217

[5]Sperber,Dan&Wilson,Deirdre,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 L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6

[6]莫丽红,戈玲玲,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翻译[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89-191

[7]许渊冲,如何译毛主席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5):1-6

[8]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