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已经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课程内容也顺应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遵循智慧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让高职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建立起科学的实习与实训教学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如今,随着互联网与各网络传媒平台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在人类的生活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最便捷和最喜欢的方式。单向度的讲解与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然过时,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的教学实际。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只有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所改变,让学生和社会发展接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确立学生的本位地位,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面向学生群体单向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课堂中被动的接受者。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校企协作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学目的。技能的掌握应当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学习实练才能获得的。高职课堂教学活动不只是面对学生群体展开,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这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把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传授、职业方向、个人发展等内容传送给每个学生个体,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极大的益处,这也是确立学生本位地位的内在要求。从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来说,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应用才是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技能操作示范时只有教师身边一小部分学生能够看清楚,其他多数同学对于操作细节和重点的掌握效果较差。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解决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一些教学材料和视频可以对某个难以掌握的技能动作进行反复播放讲解。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学科理论来处理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将把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本位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现有的一些教学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需要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挖掘动画、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开发一些校企合作的实用教学资源,逐渐减少课本教材的文本资源,扩大一些直观演示的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类的教学资源。
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开发过多地考虑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等要素,对企业需求考虑较少。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企协作,开发一些职业岗位的虚拟生产流程以及虚拟运营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训练职场中所需要的技能,这极大地改善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缺失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状况制定出不同的视频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补充改善教学资源,这改变了文本教材滞后的缺陷,打破了教材出版周期的限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和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灵活学习,并且在线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这些丰富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材和书本教学的内涵。
二、明确高职教育新目标,培养智慧型人才
当前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由工业化时期发展到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时期。在当前这个社会时期,信息化技术已经充斥到人们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个人生活当中,人们的信息获取、加工、传递无不使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在当前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的教育是创新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智慧型通识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信息化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过去的经济模式以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模式中知识本身就是财富。这个知识是自己独有的、没有被社会共享的知识,是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的知识。想要拥有智慧就不能仅靠死读书本,而应当在掌握一定的书本知识后,抛开书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脑子去想,主动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最终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知识。
多元的思维方式是信息化时代高端人才的必有的素质之一。在二十世纪,欧美大学已经把通识教育列为必修科目。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观点是扩大读书面、淡化专业,关注人文教育,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通识教育与现行的专业化教育从表面上看只是教育模式存在不同,但究其本质,是对“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专业化教育的重点在“教”,而通识教育的重点在“育”。通识教育没有硬性的专业区分,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多元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可以告诉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主导世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具有公正、包容和坦诚的品格。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良好的品行。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突出信息时代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高职教育应该加强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实习和实训教学体系。在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块设计要更好地利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打破封固的传统思想模式,有效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实训、实习特征,对工学结合模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工学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指向性的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企业里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并且获得工作成果,这就完整的完成了一个工作程序。首先学校可以构建一个工学模块的专业数据库,利用专业拍摄工具把生产企业的工作程序每个细节完整的录入下来,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模块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熟悉并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教师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当前发达的3G技术支持下,教师就可以把企业的生产工作现场进行实景拍摄传输,使同学们在课堂中观看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况,做到课堂现场实施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学校还应当注重工学结合管理流程,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把工学结合管理的过程碎片进行重新编辑组合,使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够实行个性化管理,让实习期间的学生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得到正确的实践管理,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时代的课程改革必须要突出信息时代的特点,同时实现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有效整合。信息化时代的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课程信息化和信息技术课程化,让信息化与高职课程合二为一,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对高职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让高职教育课程用信息化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和进行模拟实践。高职课程的几大要素是:课程内容、教学环境、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学习。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也是这四大要素的整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在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来展现课程内容。其次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邀请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参与,专家要参与课程设计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在课程的内容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上要结合学生培养目标以及素质要求,进行科学设计,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这也是当前课程开发中最需要加强的一点。
在信息化课程的实施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教学方式。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这是促进课程信息化和改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依据教学大纲,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都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设计出符合新形势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考虑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使二者有效结合。教师既要进行课堂教学,又要照顾到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術平台,如各类交流平台和手机、电脑终端等,开发出适合碎片化课程内容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创设一些富有实践现场、理论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