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丹丹
神话作为各民族的文化起源,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不管是东方神话还是西方神话,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所以在这类题材中既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润色可以习得,也有其悠久的社会文化底蕴值得品味。
正因为如此,在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的比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为例统计如下:
纵观上表,不难发现这些神话体裁的文本都被集中地编排到了小学三四年级这个中年段的语文课本中。而众所周知,三四年级是学生写话到写作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高年段写作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从写话到写作是一次质与量的双重跨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会使得部分学生的写作状态集体现为无话可写,写不清楚,写不具体。那么,神话题材的文本到底与其他文体相比对于学生的写作有哪些借鉴之处呢?本文试从神话的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探讨小学教材中神话的写作价值取向。
一、精——主题意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文章的主题就像统帅;没有统帅的兵,叫做乌合之众。确实,如果文章没有主题,全文就失去了贯通的主脉,只能由一些杂乱无章的文辞拼凑成文,形成不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动笔行文之前,一定要先立意,先把主题确定下来,然后围绕着主题作文章。
写作初期,学生的笔下容易出现所谓的“流水文”,通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却没有一个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创作,古代的神话故事恰恰是为了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美好而未能实现的愿望的一种文体形式。这就必然要求其能集中地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大至开天辟地、无私创造宇宙万物的盘古上神,小至不畏强权的贫苦少年马良,这些在人教版的课本中拥有神奇力量的英雄形象都试图向孩子们传达着古代神话带给现代人们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往往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传递着几千年来的文化主题:生命、战斗、劳动。这样集中而凸显的主题,易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围绕主题习作的方法。
二、径——脉络意识
神话出自民间口口相传,到了后期才有了《山海经》《淮南子》等零散的作品出现,而故事这一形式则满足了广大普通民众的阅读兴趣,可读性强,所以到了现代,神话两字大多与故事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通常称之为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显然,跟一般的叙事题材相比,神话更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习得和写作模仿,它满足了三四年级孩子对于故事情节起伏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其较强的叙事性也恰恰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叙事寫作起步提供了进阶之石。
从低年段的写话到中年段的习作,叙事类的写作是学生最先接触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第一篇习作就是请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愿意写的其他事。如何掌握叙事方式至关重要。神话一般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条理也非常清晰。而一部好的神话题材文本都能把叙事方式中的一些重要元素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劲——兴趣动力
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写作亦是如此。新课程语文课标中也以学生的习作兴趣为重要着眼点,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而神话题材无疑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兴趣建立的良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有徜徉在无边想象中的愉悦,又有积累丰富而生动的词汇在等着他们。
1.境——想象空间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文学作品。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都是通过人民幻想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新课程语文课标中就指了中年段的写作目标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见,在中年段的写作中,除了要规范低年级的写话基础要求以外,更多的是关注于孩子本身的独体体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感,这就要求孩子不仅要留心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见闻,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亦是写作进化的源泉,神话题材的文本恰好让学生尝到了这想象之泉的甘甜、让学生看到了想象之泉的神奇。女娲用五块彩色的石头就把天空的大洞给补了起来,盘古头顶天、脚踏地化作世间万物,马良的神笔竟然能把画里的景物变成真的,普罗米修斯经雄鹰啄食而肉体重生……无论是东方神话还是西方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无处不在。学生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会以神话为基础,进入他们自由想象的王国。在大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于走在前列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大胆创新神话。
2.锦——语言积累
神话这类题材的文本语言文字是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所以一般都极其凝练且形象丰富的。熟读成诵是积累神话文本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盘古开天地》一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中的三个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样的语言将汉语的形象感和节奏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易于学生熟读成诵并积累下来进行习作的运用。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学习了一篇神话题材文本后,教师可以借助这股“东风”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系列的神话文本进行阅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这样自然而然,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神话阅读潜移默化地有了一定的语言素养,对于日后在习作上的运用也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神话具有其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不朽源泉。它有明显的主题意识指向,也有基本的叙事要素形成脉络,再叫上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词汇作为学生的兴趣支点进行有力地助推,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