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辅导员工作室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

2017-08-15 00:51:52浦秦夏
关键词:立德辅导员育人

浦秦夏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1)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我国教育发展确立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亦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自身发展都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原本的独立作战、独当一面的工作方法弊端逐渐明显。当前很多高校在个别辅导员名师的牵头下,成立了各类辅导员创新工作室,着力发挥团队作战优势,优化立德树人职能。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队伍建设、科研能力等多个层面因其重视程度和研究水平等原因,相对本科院校都有所滞后,因此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以辅导员工作室为载体,开展职业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就更凸显其趋势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创新研究,丰富思政形式

(一)研究现状

大约从2013年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意义和建设方案。目前辅导员工作室在全国多所本科院校相继建设,但在高职院校建立的情况较少。北京市2016年1月28日公布了首批拟设立的10个辅导员工作室。可见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室的重视初露端倪,正式实践刚刚起步。在中国知网文献类别中以主题为检索项,辅导员工作室为检索词共检索出15篇,其中,1篇来自中小学,12篇来自本科院校,只有2篇来自高职院校,从文献的年限来看,相关研究从2013年开始,2016年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建设方式和种类

目前大部分工作室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某一类进行申报,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景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北京科技大学的“‘星辰大海’网络思政工作室”;也有部分以某位思政专家(名人)命名的工作室,如山东聊城大学的“唐玉琴工作室”、北京林业大学的“北林刘伟学业辅导工作室”;另外,也有涵盖面较多的,以某个现有团队申报的综合性的工作室,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心林工作室”、南开大学的“梦之翼辅导员工作室”、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云正辅导员工作室”等。

二、提升理念,推动职业认同

辅导员工作室,本身就是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应运而生的,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在几年前,人们对辅导员这一岗位的理解,还更多集中在学生管理这一层面上。在一些高校中,有人认为当不了专业教师的才来当辅导员。辅导员在高校更多地就是扮演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保姆、消防员等角色,是一群特殊的人,学生称之为老师;但在很多教师眼里,他们只是管着一群小孩子的大孩子。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2]这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引导辅导员们往专业化、专家化的角度去发展,提倡高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向教育者传达了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1]大势所趋,很多辅导员开始认识到理念提升的必要性。但一位能力突出的辅导员,要成为一名育人专家,一个好的点子要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项目,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成立辅导员创新团队,正是在当前形势下,以团队为依托,确立立德树人理念,提升辅导员职业认知和认同的创新手段,是提升辅导员个人综合能力,凝练教育教学成果的必要平台。高校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鼓励辅导员成立(参与)创新工作室,鼓励思政工作研究,鼓励团队(个人)成果创新。

三、资源整合,推动模式创新

很多人认为工作室只是某辅导员办公室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工程,认为工作室只是个噱头,没有实际存在的必要,其实不然。辅导员工作室针对工作对象和内容,积极引入校内外相关学者、专家,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将高校、企业、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嵌入工作室建设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

(一)整合校内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这不仅要求高校在顶层设计上,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还要考虑如何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在全员德育育人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不同领域的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成立跨平台、跨领域的工作室,不仅可以把合适的教育者凝聚到一个团队中,发挥特长;还可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明确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最好形式和方法。

(二)整合校外资源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高职院校不断以提高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走校企一体化相结合之路。这既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深化与德国保时捷、法国雷诺、联想集团、中兴通讯集团、海澜之家等知名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了保时捷职业教育学院、法国雷诺培训中心、联想IT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海澜商学院,引入企业的技术内容和教育优势,重在培养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辅导员创新工作室,可以以此为启迪,整合企业资源、行业资源、校友资源,引入企业培训的优势资源,助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生涯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教育效果。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云正”辅导员工作室,学习企业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和内容,整合校内资源,承担了学校《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研发工作。这便是工作室整合校外资源,促进思政工作创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最好例证,也是“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3]

(三)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重视文化育人,即重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之中,达到以文化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具有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文化潮流、提升人生境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立足民族、立足本土,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使得学生们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以工作室为平台,整合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教育所用;可以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位成员的特点,形成合力。云正辅导员工作室立足无锡本土文化,设计策划了无锡名人故居行等特色活动,每位辅导员承担一位名人的研究与解说,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们领略无锡风采,学习名人精神,达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效果。

四、打造团队,推动科研创新

打造团队是工作室成立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为基础,以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努力促进辅导员队伍人才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

通过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工作方法讨论等方式,培养弥漫于整个团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起一支学习型的能持续发展的团队。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必要的工作分工,促使辅导员主动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理念,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团队学习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二)打造创新型团队

以工作室为载体,督促成员在现有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利用每次学习讨论机会,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脑海中显现的点子,结合工作实际,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工作方案。让创新不再是某位教师的个人冥想,而是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特色方案;工作室的成员需要制定科研计划;工作室即是教研室,要研究理论、研发课程、开发项目。

(三)打造专家型团队

辅导员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这大概是对辅导员专家化要求的最简单形象的解释了。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团队建设,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比如,近年来各校均着力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沙龙等活动,着力打造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辅导员工作室为载体,可以整合资源,互相促进,在竞赛、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教材出版等方面,实现共同奋进、先进带动后进,以老带新等良好的工作局面,让更多辅导员脱颖而出,使工作室成为培育专家的平台。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7-05-15].http://news.xinhuanet.com/1120083340.htm.

[2]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EB/OL].[2014-03-27].https://baike.baidu.com/itemaladdin.

[3]陈勇,陈蕾,陈旻. 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猜你喜欢
立德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