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提升对策研究

2017-08-15 00:51:52刘国清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个体

刘国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职辅导员是指在高职院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个体,他们承担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队伍。

一、高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节约资源

一支辅导员队伍的建立需要长期的过程。从人员选择、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磨练等各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养,才能建立起一支工作力量强的队伍。高职院校投入人力、财力及物力培养辅导员,若辅导员经过多年培养之后却不愿意继续从事这一职业,必然导致学校资源的浪费,队伍的稳定性也差。其次,一名辅导员经过几年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和技巧之后,却离开该工作岗位,这些经验和技巧便难有用武之地,导致个体成长过程中收获的资源得不到有效运用。

(二)有利于学生成长

高职辅导员和学生天天接触,就像中学时期的班主任一样,他们是最了解学生的群体。辅导员若经常更换,会导致学生心理一直处于适应阶段,辅导员自身也处于不断熟悉情况的过程中,对辅导员和学生而言均不利。面对熟悉和了解自己情况的辅导员,学生更有倾诉欲望,更容易建立亲密感和信任感,辅导员引导学生也事半功倍,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基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对节约学校资源和促进学生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组特地编制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并进行取样,了解高职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渠道、能否实现人生价值、职业自信、工作感受、职业态度、重新择业机会、职业前景倾向等内容,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稳定性。课题组对长沙3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进行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58份,回收率82.86%;其中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为91.38%,男性11人,女性42人。

二、高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现状

(一)入职意愿不强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要找一份稳定、体面且福利好的工作并不容易,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一样,对就业个体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高职辅导员作为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的一类,就业前景可期。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超过四分之三的个体在选择辅导员职业时,是迫于无奈或者不乐意的,仅有7.5%的个体主观上愿意从事辅导员职业。大多数个体仅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进入事业单位的敲门砖,进入高职院校成为事业单位职工以后再另图发展。

(二)职业认同较低

调查发现,高职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在情感方面,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体验,对辅导员职业的依恋、心理投入不够,不愿意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占多数;在持续认同方面,大多数辅导员对不继续从事该职业所承受的成本和代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仍有超过一半的个体不愿意继续担任辅导员;在规范认同方面,大多数辅导员觉得不能从职业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从职业中获利,对这一职业的忠诚度并不高。总的来说,当前高职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对岗位的肯定性评价较低,愿意继续从事的人员少,大多数辅导员更向往转专职教师或者向高校行政人员发展。

三、高职辅导员稳定性提升的对策

(一)社会明确辅导员角色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这一职业更多的是以管理者的角色,发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引导作用。调查发现现实情况是,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他们更多地戏称自己是“保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似乎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情就都是辅导员的事情,无形中给辅导员岗位增添了许多工作。此外,家长和学生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找辅导员,并且不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也让很多辅导员苦不堪言。

社会明确辅导员角色,并不仅仅是国家明文规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学校、社会和学生三者对辅导员的职责有清晰的了解,对辅导员抱有适当的期望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从事的是一份职业,而不是一份事务繁杂的工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不应把和学生有关的所有事情都默认为是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社会和学生对辅导员职业应给予一定的尊重,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愿意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二)学校建立保障机制,提供晋升渠道

针对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职业认同度低的现象,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建立保障机制,并提供晋升渠道。首先,大多数辅导员觉得辅导员岗位事务多、工资低,超过一半的辅导员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尤其是年轻辅导员,觉得经济压力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境。其次,辅导员尽管可以评定教师系列职称,也可以评定政工系列职称,但政工系列指标有限,能评政工系列的学生管理及其他管理工作人员众多,分配到辅导员的指标不多。在教师系列职称方面,辅导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少,也很少有人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加之工作繁忙,因此在课题申请和论文写作方面,相较专业教师处于弱势地位。表面上辅导员比普通老师在职称晋升上更具优势,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再次,辅导员的进修学习机会不多。在教师的学习培训上,高职院校一般向专职教师倾斜,辅导员队伍中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每年仅能涉及到少数几个人,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重视。

根据2017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职院校首先在经费上要保障辅导员的收入和继续教育的费用,尤其是后者。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他们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程度,相较专业教师而言更高。他们同样需要学习新知识,需要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环境下高职学生个体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高职院校应该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来加强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不仅仅惠及几个辅导员,而是要面向整个辅导员群体,从职前培训做起。辅导员培训应当纳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其次,高职院校在科研上要为辅导员提供指导。辅导员科研能力虽弱,同样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苦于缺乏经验丰富的领路人,不熟悉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基层等挂职锻炼,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最后,高职院校应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要求,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应更加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2017年10月1日才开始实施,时间短促,各项制度的落实还需要一段时间。只有尽快落实高职辅导员职业晋升的渠道,才能为他们提供可期的职业前景。高职院校应当制定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通过多方面的保障,辅导员才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前景可期,还有其他职业发展可能;如果不愿意或不能转岗而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获得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待遇得到提升。

(三)家庭提供支持,减轻辅导员心理压力

辅导员社会支持系统较弱,辅导员的工作得不到学生和专任教师的尊重和理解,[1]因此家庭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个体而言,社会支持系统越强,支撑个体前进的动力就越多,个体能获得的力量就越大。辅导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它需要个体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熟练运用学生工作的技巧,并拥有充沛的精力。辅导员在学校面对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多项事务,还要应对突发危机事件,责任重大的同时,职业压力给个体身心健康也带来巨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女性居多,她们不仅在学校要干好本职工作,在家还要承担大量家务,这导致家庭问题给辅导员职业带来影响。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在应对完学校繁杂的事务后,很难再以饱满的精力应对家庭生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成为影响辅导员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家庭是辅导员工作之余休息的港湾,家庭成员的支持,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支持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家务和孩子的教育由家人共同分担,将大大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和精力负担。辅导员在家庭中身心得到放松,有助于精神状态更饱满地迎接新的挑战。此外,家庭心理上的支持对辅导员心理状态的调适有积极作用。对于职业认同度不高的辅导员而言,回家以后有一个宣泄、放松的空间,能够使其有信心继续从事辅导员职业。

(四)个体自我成长

调查显示,只有小部分辅导员觉得工作给予了自己快乐和满足感,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愿意继续从事辅导员职业。由此可见,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积极人格培养有关。如果辅导员对职业有积极肯定性的评价,就会愿意继续从事这个职业,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将得到保障;反之,辅导员对职业有消极评价,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甚至脱离辅导员队伍。

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还需要加强专业学习。这一切都要求辅导员加强主动学习,积极利用网络等资源学习相关知识,减少职业倦怠,只有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更高,才会愿意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合理的自我认知有利于辅导员情绪的调节。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应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全面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事业成就有一个较为切实的期待,减少和避免一些失望和在与他人比较时的心理不平衡。[2]通过合理的认知,个体才能学会正确归因,面对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不过分纠结,不产生消极情绪。

抗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辅导员岗位工作繁多,最紧急的状态就是突发应急事件。个体如果抗压能力强,处理应急事件时就能理性思考,比较理智地应对事件;抗压能力弱,则有可能处理事情缺乏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抗压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应急事件的处理慢慢培养出来的。

[1]王雅倩,贺恩格.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4):81-82.

[2]张瑜玲.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5-147 .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个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