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蔚 图 娅
(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管理工程系,福建 福州350007;2.新疆职业大学 宣传部,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无疑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在“90后”成为高职学院的主流生源后,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时代背景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改变了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不仅大大超出战争和政治、军事安全范畴,而且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新要素构建的非传统安全观念,已经备受关注和形成研究热潮。这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都不可代替的重要问题。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国内政治环境和谐有序、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度、人民大众的富裕生活及社会道德基础等等都彰显文化安全的衍生效应。因为“一旦文化受到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 。”[1]
高职学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素质、价值认同与价值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传播、灌输与渗透、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功能,其中的文化功能凝聚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文化安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却相互重合并聚焦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2]
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的生存及发展。作为主权国家,它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包括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知识体系、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没有被国内外的异端势力所破坏和腐蚀就是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以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同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相协调一致,从而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形成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3]文化安全涵盖意识形态不受威胁和价值观不受威胁等二项内容。它是自主与自愿兼有的文化创新,接纳学习及应用所有积极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安全的基本目标立足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全球化、“西化”、网络化等一系列新兴思想潮流,对文化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干扰了一个国家行使权力的政治职能,也产生了冲击社会制度的现象。[4]因此文化安全是特有的文化状态。研究和实施文化安全,可以有抵抗“文化渗透”、“文化霸权”的能力,可以避免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破坏。[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需要文化安全的支撑。而文化安全是冷战后的新安全观念,是国家安全的必要要素,也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内容。因此,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思考,则文化安全是一项全新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意识形态性与文化安全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矛盾。尽管双方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但作为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文化安全与思政教育却又是彼此融合、彼此需要的。[6]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手段的优越性,将文化安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满足当今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战场功能,致力于高职学生们的精神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提升和发展。应该说文化安全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文化安全承载着追求更美好、更和谐、更高尚社会文明的文化使命。文化安全的“目的就是要为当前和今后几代人提供工具,使他们能够应对挑战,开阔视野,探索充满多样性的世界,使每个人都能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又不必失去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不必出卖他们的文化遗产”。[7]
20世纪80年代后,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全世界的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8]文化安全问题演变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元素,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最大关注。冷战结束后,展望全球,由于环境污染、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文化安全问题特有的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频现,构成影响着全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元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国际形势深刻且复杂的变化,让世界认识到唯有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文化安全更加重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段,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仍然是冲击和渗透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力军,价值观世界观均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冲击,多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汹涌而至,社会不安定因素时有浮现。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
文化安全的丰富内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比较不适应新的教育内容的传播与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必然。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与参观、观看宣传教育视频资料、座谈与调研会等等这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有的放矢地在现今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适度选择,而更贴近目前教育环境的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先进教学方式才是最佳安排。例如,借助于强大的网络文库资料,全方位介绍冷战后文化安全的形成及意义;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指导等等,可以通过反转课堂进行教学实施。
长期以来,偏文科的教学在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明显弱于工科教学,思政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老师们大多缺乏结合所授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其他视频音频教学资料的能力,有的甚至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都比较缺乏,教学过程中继续贯彻传统思政教学的模式比例较高。因此,要增加及提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手段及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水平及媒体素养能力方面思政教师要强化,思政课程授课课件要结合学生学情加以开发和适度应用,不能仅用公共开发的视频音频资料进行教学。
文化安全的泛意识形态与思政教育的强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具有鲜明对比的两个领域,文化安全的内容在对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的认同度方面直接挑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文化的安全与否可以从主流文化是否受到冲击来研判。
教师是推动高职院校文化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教学体系的最重要元素之一。马斯洛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享受,一个兴趣由无到有、由低到高、由狭窄到宽广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受意志的干预,能不断地体验到新的快乐,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潜在的创造力。”[10]一支教学能力过硬、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且熟悉和热爱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文化安全下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遵循教育规律、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不仅要加大对文化安全建设的宣传和投入,还要出台专门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文化安全进课堂进教材提供支持和保障。各类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学创新,积极引导文化安全进课堂;重点引入和培养熟悉文化安全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人才引入、培训学习、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等等方面,给政策、给空间、给措施,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晋升氛围。
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尚未深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比较被动和滞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最新指示,[11]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该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注意开展差异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要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利用新媒体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开发微课及慕课,增加课程资源库的内容,让他们不会再认为这些知识单调、空泛。郑德霞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高职大学生每天或经常使用新媒体交流比例高达85%,新媒体作为载体,具有迅速、经济、全方位等最基本的特征,[12]深受大学生喜爱,成为他们学习、娱乐、交友的主要工具,很多大学生会关注与他们有关联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因此,新媒体平台可以成为对学生宣贯思政理论的新渠道。
用丰富的信息、扩展的功能、创新理念,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营建一个自由民主、空气清新、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阵地日趋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政治环境、紧跟时代脚步,创新探索载体合力,形成新媒体带动传统媒体的双融互动,力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职大学生主流意识教育中创新。在网络上用微博、微信、微刊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实时掌控,对网上舆论区要加强引导管理,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另外,专题网站要独具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及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德技双优、爱岗敬业,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进而确立学好专业技术、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所以,高职的思政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文化归属感的要务。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一致,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普通本科高校有所区分,因为要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培养“职业人”所特需的职业素质。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文化安全的知识,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教育内容很有必要创新。要创新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及文化观的教育;同时展开“四个高度认同”(即对祖国、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宣传教育,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文化安全与民族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文化安全的视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增加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及思想内容上有深度,力争打破思政课程简单理论说教的传统观念,积极传播党的声音。创新的教育模式既要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不是闭门读书,又要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让大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强大的有力支持,是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国泰民安的根基。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泰民安需要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安全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理性定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严峻的威胁与挑战。加强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把大学生们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1]左彤云.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与中国的理性应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6-19.
[2]王庆节. 道德感动与伦理意识的起点[J].哲学研究,2010(10):100-111.
[3]何跃,高红.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5):17-18.
[4]李伟弟.探析文化安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新西部, 2016(36):134-134.
[5]郭亚萍,高汝东.文化安全视野下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4(12):111-116.
[6]王丽霞.浅论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14(1):33-35.
[7]田学红, 刘徽, 郑碧波.马斯洛高峰体验学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86-88.
[8]春江.中国巨龙,和平腾飞[EB/OL].[2004-03-04].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4/05/content_5 530657.htm.
[9]吴晶, 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7.
[10]王晓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研——基于厦门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4-18.
[11]孙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发高校师生强烈共鸣[EB/OL].[2016-12-08].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8/c367001-28936041.html.
[12]郑德霞.试论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