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海
许多同学,在作文时,常常觉得下笔无文。常常寥寥数语,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了。于是,就陷入了一个写作“怪圈”:愈是写不出文章,就愈是编造;愈是编造,就愈是写不出。这是平时没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那些名家大师,写得一手好文章,与他们平时注重培养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让我们透过他们的文章,看看他们是怎样培养观察能力的。
一、用眼看
1.细心地看
“(何满子)一交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刘绍棠《蒲柳人家》。作者不细心地观察,是无法写得那么形象的,特别是“眉毛”变成了“痕影”。
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没细致观察,是写不出来的。
2.多角度地看
从不同位置、光线的明暗,以及形状、长短、颜色等不同角度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还要持续地看,反复地看
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观察了“淫雨霏霏”,又观察了“春和景明”,景色不同,带给人的心情迥异。
法布尔写“绿色蝈蝈”,写了夜晚蝈蝈在“窃窃私语”,写了清晨“刺耳的吱吱声”;写了七月份,也写了六月份。把蝈蝈的生活写得那么细致生动,不经过多次反复观察,是收不到这种效果的。
二、用耳细听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除了色彩斑斓之外,更是由于声音的变幻奇妙。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嘹亮,更有甜美,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朱自清为了表现春天的朝气蓬勃,在《春》里,写了鸟“卖弄清脆的喉咙,跟清风流水应和”。
梁衡在《夏感》里,为了表现夏天热得人烦躁不安,写了那“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
高尔基在《海燕》里,写了雷声、海燕的呐喊声、海鸥海鸭的呻吟声,表现出了环境的险恶,烘托出海燕的顽强。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带给我们如亲临现场,亲耳所闻的感觉。如果缺少对声音的描写,就变得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了。
而有些事物,则只能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表现。盲孩子,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写呢?金波就写他的声音世界,同样写得丰富而生动——
牛儿哞哞,羊儿咩咩,流水潺潺,还有风声,雨声,他感受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他感到无比的快乐。
三、用鼻子闻
把鼻子闻到的各种不同气味,通过亲身的体验记录下来,同样是宝贵的写作材料。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朱自清在《春》里写道:“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通过描写春天来临时,各种花香、气味对人嗅觉的刺激,表达了春天带给人的新鲜与惊奇等感情。
四、用舌品尝
刘增山写秋,在他的《秋魂》里是这样写的:
“甘蔗说:秋是甜的,不信你尝尝;槐籽说:秋是苦的,不信你嚼嚼;秦椒说:秋是辣的,世界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红果说:秋是酸的,连山里的石头都晓得……”
用秋天的果实的味道来表现秋的丰富滋味,他没尝遍各种果实,是写不出来的。
五、要用触觉
朱自清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轻柔。
海伦凯勒写《我的老师》——
“周围死一般地沉寂。树叶子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
对于一个又聋又哑的儿童,这一切只能依赖触觉而获得。
六、用心去感受
在作家们的文章、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马致远在《秋思》里,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来表现他的悲伤惆怅之情。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写道:“(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作者笔下的景物显得那么温情脉脉,都是作者用心感悟的结果。
观察是写好文章的第一個要领。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一篇好文章,一段好的描写,往往是融多种观察于一炉的,唯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写得精彩。
参考文献:
[1]姜锋.课外阅读的新视角[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6(Z1).
[2]朱争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6(2).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