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焕生
[摘 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激浊扬清的重要手段,对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作者以近30年的新闻实践,对于如何开展舆论监督,如何写好监督报道进行了深度剖析。作者结合亲身采访案例,明确提出监督报道须讲求“新闻留白”,新闻媒体采编批评报道,开展舆论监督对此可资借鉴。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留白;选题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改善,全民族的民主意识正在加强,其直接促进了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监督报道(亦称批评报道)开始在一些媒体上担纲唱角,媒体因之提升了受众关注度。
监督报道是新闻中的非常规武器,在编辑部进行报道策划以及筛选报道选题时最为难以割舍。本人献身新闻事业已近30年,采写发表了一大批颇有分量的监督报道,尤其是2001年到《绥化晚报》工作以来,采写发表的监督报道不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亦曾引起了绥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
在监督报道的选题上,虽然采写的是个案,但要注重其普遍意义,这样才会凸显新闻价值和报道价值。在写作时,尤其要讲求“新闻留白”,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太死,要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通俗地讲,就是不要“赶尽杀绝”,把别人逼得没有退路。
在此,笔者举出自己的一篇监督报道《杰奎宁,来了又走了......》说明监督类报道中“新闻留白”的重要性,借此和广大新闻同道切磋。
2002年6月15日,我作为《绥化晚报》特派记者,负责采访在第13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绥化各县(市)区布展参展和洽谈签约情况的报道。不客气地说,个别地方弄虚作假,数字注水,欺上瞒下,我早已领教。我不打算过多地采写表扬稿,我择机而动,打算弄点独家的“干货”。
我在正常采访之外,不断地用目光搜寻展馆里熙来攘往的人流。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发现参加此次“哈洽会”,绥化的10个县(市)区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参加的人员,参展的产品均有突破。可面对来来往往的“蓝眼睛”、“黄眼睛”的老外们,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
笔者在报道中写道:
“我市的两个展区、16个展位、数百人在这个国际性商贸舞台上亮相,竟没有一个人懂外语,外商的心思只靠猜,猜也猜不明白。”
在这里,笔者用概况性语言,批评绥化的10个县(市)区在国际性经贸洽谈会上竟然没有带翻译。一句“竟没有一个人懂外语,外商的心思只靠猜,猜也猜不明白。”就已然暴露了个别地方的组织不力,至于他们如何同外商“洽谈”,读者大概已心知肚明了。此处使用了“新闻留白”。接着,笔者选用了一个记者目击的新闻细节告诉读者没有翻译的直接后果:
“6月17日上午9时25分。德国萨尔州外贸厅长杰奎宁同其他5位政府代表团成员来到一号展馆的绥化展区,在左侧入口处的海伦、北林展区前,6位外宾放慢了脚步,目光漫过琳琅满目的展品,可没有一个人来迎接他们,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他们的语言。”
“杰奎宁的目光又开始扫向安达、绥棱等市县的展位,似乎是“不速之客”,依旧没有人回应这位远方的朋友和他的同伴。杰奎宁的中文翻译,一位40余岁的女士对他嘟噜了几句,他领着其他成员转回头,又从刚走进的入口走了出去......”
在这时,笔者仍然不把话说破,不直接批评绥化10个县(市)区不带翻译的现象。但是,字里行间已点题并且告诉了读者:杰奎宁,来了又走了!笔者通过现场描写,向读者释放出这样的信息:10个县(市)区根本没有翻译。最后一段文字则直接告诉读者:
“面对这种没有挥手的告别,记者随后连问了参展的10个县(市)区的有关人员,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翻译,没有人能和外商对话。”
在这里,没有文字上的直白批评,但是读者看完后会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恶痛绝。“新闻留白”并没有妨碍读者的理解,反而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合理想象空间。
监督类报道的“新闻留白”,基于对读者阅读能力的研判。现在是全民知识提升时代,新闻报道不需要写得太满,因为读者不是傻子,更何况长度不等于深度,满不等于好。只有深谙此“道”,才能把监督类报道做好,做精,做到读者心里。唯如此,方能实现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編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