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丽·尼牙孜 古丽娜尔·阿布都克里木
摘要:目的 对早期偏瘫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择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积分以及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积分、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比较(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积分、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偏瘫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早期偏瘫;康复训练;针灸;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
偏瘫属于脑中风典型临床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治疗临床中一般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为主,但所得效果不甚理想;针灸治疗在祖国医学中历史悠久,对偏瘫患者应用能够对外周感觉进行反复刺激,从而刺激中枢刺激,使脑细胞兴奋性提高,改善患者机体肌张力[1];本次研究将其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患者,所得结果十分满意,进行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9.23±2.56)岁;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60.03±2.3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由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摆放,进行下肢被动训练,由远至近四十外展、内外旋转、屈伸等运动,逐渐增加患者下肢活动量,同时指导其进行平衡、翻身、桥式运动训练,提高其自理能力。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对患者头部进行针灸,常规消毒针灸针,择取1.5寸毫针,每次进针尺度维持0.8~1寸左右,保持行针速度,主穴为阳明经穴,辅穴为环跳、少阳经穴、梁秋以及太冲、太阳、阳陵泉等,针灸频率控制10次/min,qd[2]。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积分以及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积分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积分比较(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比较(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比較(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偏瘫患者大部分会出现运动功能缺失或者降低,同时诱发神经元与肌肉出现继发性变化,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后遗症,部分患者会因自行实施盲目训练出现刻板无效的协同运动模式,对其生存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偏瘫患者临床中除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之外,还会配合康复训练,调动患者机体反射,帮助偏瘫肢体主动活动,从而对肌张力异常产生抑制[3]。
针灸作为祖国医学中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其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血液循环,从而调和静脉,起着疏通血气的作用,同时其还能对机体大脑皮质进行刺激从而产生电活动[4];本次研究将其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偏瘫患者,对其FMA积分以及FCA综合功能行走评分进行调查,发现具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对早期偏瘫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孟殿怀,沈光宇等.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2):1179-1181.
[2]吴萍.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5):85-86.
[3]殷敏霞,黄丽娟.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6):22-22,23.
[4]周菁菁.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44-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