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2016年中职生国家技能大賽的颁奖仪式上,中餐宴会摆台项目的主任裁判做了精辟的点评,指出了该赛项的优缺点,明确了2017年指导教师应朝哪几个方向指导训练从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法。根据近两年中职生国家技能大赛中餐宴会摆台项目评委的点评,就如何做好2017年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参加国赛中餐宴会摆台项目技能大赛的训练策略提炼了专家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平时教学时参考使用。
[关 键 词] 中职旅游;国赛;中餐宴会摆台;操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160-01
一、国赛评委眼中近两年中职旅游专业中餐宴会摆台项目比赛中存在的优缺点
在2016年中职生旅游专业国家技能大赛的闭幕颁奖仪式上,中餐宴会摆台项目主任裁判做了精辟的点评,提到了近两年该赛項呈现出的一些优缺点。
(一)优点
1.体现了各省各校科学指导训练大赛的水平
2015年以来,国赛中职旅游中餐宴会摆台赛项增加了难度,体现在比赛中为增加了托盘斟酒操作,对选手而言摆台操作更有难度。但在此背景下,大多数省份的选手均能按时完成比赛,体现了各省各校科学指导训练大赛的水平也在提高。
2.偏远山区省份和少数民族选手成绩有提高,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近两年来,新疆、西藏和贵州等少数民族省份参赛选手的操作水平较往年有所提高,逐步向南方发达省份的职业学校参赛队员水平接近,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明显缩小。
3.比赛操作过程体现了优秀选手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比赛的过程中,80%的选手能自觉注重卫生操作,体现了选手良好的职业习惯。
4.比赛操作的过程体现了选手较高的职业素养
比赛中,部分选手的操作中体现了“安静、优雅、娴熟”的操作风格,而“安静、优雅、娴熟”的操作风格,应定为在今后各省各校的本赛项技能操作科学指导的教学目标,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二)缺点
1.对大赛比赛规程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比赛规程对按照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开始摆台操作做了非常明确的说明,由于对规程的不熟,选手刚开始的操作顺序确定显得迟疑。
比赛操作的过程中,“叮当”的声音不间断,严重影响了顾客的就餐情绪,也没有做到餐饮服务中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的原则。
选手在比赛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体现规程对卫生操作习惯的要求,如中餐折花的时候没有注意手不能触及杯口等问题。
2.选手心理素质和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个选手托盘操作不当翻盘,造成一排选手全部翻盘,这与选手的心理素质不好有关。
在理论考试中,选手的外语水平不高,答题时显得比较木讷,缺乏灵活性答题技巧的训练指导。
3.着装不够规范
大部分选手的服装美观大方得体,但有一部分选手衣着暴露,且化妆过浓。
4.规程内容本身还存在不足
竞赛的规程也会不断的完善,在今后的比赛的竞赛规程设置中,会酌情增加对选手综合职业素养要求打分的分值。在现实生活中,去餐厅吃饭骨碟距离桌边的距离或者摆放的十等份不是十分准确,也不是太影响就餐,但服务员叮叮当当的操作声会让客人心里十分不舒服。
二、2017年国赛中职旅游专业中餐宴会摆台项目训练新技法指导策略
(一)“安静、优雅、娴熟”,优秀选手的优秀做法,将成为今后训练学生的教学目标
按照比赛操作规程中要求体现比赛实用性的原则,选手在比赛的操作过程中要做到服务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三“轻”原则。
因此在比赛中,要求选手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每步操作能够完全按照比赛规程来开展,体现出“安静、娴熟、优雅”的操作风格。在今后的比赛中会酌情增加这部分打分的分值。
“安静、娴熟、优雅”的操作风格,应该定为今后各省各校本赛项技能操作科学指导训练的教学目标。
(二)大赛注重对选手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的考评,加大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训练
大赛的目的就是通过竞赛,检验参赛选手酒店服务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性、酒店服务意识、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卫生安全意识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
为此我们要加大对比赛规程的理解,加大对选手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训练。在选手的衣着规范上引导选手穿着大方美观,不要过分暴露;在化妆上引导选手要化淡妆,不化浓妆;加大对选手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技巧,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加学生答题时的灵活度训练。
(三)比赛规程的设置将更加注重操作的社会实用性,加大对选手职业习惯培养
每年的国赛中职业技能大赛是一次终结性评价的大赛。为此就要对国赛方案不断进行完善,鉴于比赛要求参赛选手的操作要体现出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操作性和欣赏性,今后在大赛的规程中会更加注重对选手卫生化、三轻化规范操作习惯的评价,打分的分值会增加。让大赛优秀的操作方法引领行业最新操作标准的形成、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伯平.从国赛专家点评看16年中职旅游客房中式铺床项目训练技法[J].学周刊,2016(18).
[2]樊国华.浅谈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案例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