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玲
[摘 要] 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云课堂能提高学习过程的交互性、时效性、趣味性。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而言更有利于碎片化学习及分层次学习目标的实现。APT教学模型提出融合评价、教学法、技术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尝试将云课堂与APT教学模型相结合,探索结论为云课堂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促使APT教学模型更有效地优化中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学习深度。
[关 键 词] 云课堂;APT教学模型;中职课堂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006-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强调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的重要性。以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的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要求职业教育从业者必须认识到知识传授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需求,学生更需要的是繼续学习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方法,以及创新学习的思维。
一、APT教学模型
APT教学模型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评价开展教学,该模型包含评价(Assessment)、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交互作用。
二、基于APT教学模型的云课堂对中职课堂组织形式的影响
基于APT教学模式的云课堂技术能更有效地优化中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学习深度。
(一)有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
传统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基于APT教学模式的云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通过APT模型的实施促进学生完成学习计划;学习方式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在线交流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学习方式,让学习氛围趋于稳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客观环境的满意度,让学生智能手机成为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多样化,有利于基于碎片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现
基于APT教学模式的云课堂在课前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以微课、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出主题突出、指向性更明确更细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并归类为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完成单一知识点或难点的逐步学习。这样学习形式不仅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基础又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三)有助于延展学习时间,实现“长尾学习”,扩大合作学习的作用,有利实现多元化评价
云课堂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长尾学习,延展学习时间,学习者利用云课堂学习,课内利用翻转课堂实现成果运用,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等学习方法进一步巩固内化知识,基于APT教学模式的云课堂学习更加注重教学评价的形成和学习成功,进而再利用云课堂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反馈评价情况,促进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方法多元化
课程实施前运用云班课APP将组建学习班级,进而组建学习小组,班级及小组均有各自独立学习讨论空间和交流平台,可以完成双向多媒体学习资料和介质的传输交流,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已有的学习资源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记录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利用平台测评功能及时得知学习反馈信息,学生可以在平台内查看自己的学习过程,用客观数据说明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有助于教學资源的重构,有利于教学评价系统的完善
在云技术冲击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结构亟待有效重构或者进一步完善,应逐步建立起集理论知识、仿真、实践于一体的资源库,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碎片化设计和重构,让教学由统一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优化、教学场景的构建、教学组织模式的协商和学习评价的确定。
在云班课技术支持下,贯彻APT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等过程数据,还能更系统、客观并及时有效地完成量化评价。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评价反馈,学习者之间完成互助学习评价,学习者针对个人学习情况完成自我认知和反思评价,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彦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新模式——“云教室”[J].教学研究,2016(16):161-164.
[2]王佑镁,王娟,杨晓兰,等.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49-55.